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3年06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风俗闲话
沈月明
  沈月明

  端午节看到一篇稿子,记者写浦东大团老街,腰束花布口袋的农妇在河边卖芦娘,“这是今早刚从河边采摘来的,还带甜带香呢!”“芦娘”二字,让我想起乡间往事。

  校对把“芦娘”一词改成“箬娘”,我还是坚持用“芦娘”。“箬叶”是箬竹的叶子,虽也是包粽子的一种材料,但上海乡间是绝不用的,只用芦娘。每到端午时节,当年的新芦苇长到一人高,苇叶虽还不到最阔最长,但正是最清香鲜嫩的光景。端午一过,苇叶颜色转深,质硬而香淡了。有趣的是,芦娘非指所有的苇叶,只指称包粽子用的新鲜苇叶,恰似十五六岁的姑娘一般。

  若要再道地点,“刚从河边采摘来的”一句,“采摘”两字是一定要改成“挽”的。“挽芦娘”是端午前浦东妇女们例行的一样活动。芦苇长在河边,人不能至其下,必要将之牵弯到身边方摘得其叶,一个“挽”字何其生动。再说包粽子,乡间必说“裹粽子”,用两三张芦娘将糯米、馅料包起来,再用细绳扎紧,“裹”字是最确切的描述。裹粽子是一项技能,即便在乡下,也有不少农妇不得此法。本乡多裹锥形“三角粽”,要做到每个角都不漏米,久煮而不“走光”,实需精湛的手艺。至于馅料,网上有调查称国人的倾向是南咸北甜,至少我不敢苟同。以我所闻,浦东乡间多裹“枣子粽”“赤豆粽”“长果(花生)粽”,糯米白,枣馅红,赤豆点点其中,清香扑鼻,色泽素雅,相比之下肉粽倒显得俗了。烧粽子最好要用乡下土灶大火煮上几个时辰。烧到一定火候,放入十数枚鸡蛋。等粽子烧好,鸡蛋也熟了,剥壳后喷香碧绿的鸡蛋,像一个艺术品。

  现在城市里吃粽子已没这些讲究。包粽子的苇叶多为冷藏过的隔年叶子,馅料也是从心所欲。年轻人学包粽子,芦娘直接从网上买了。最省事的是网购粽子、香袋,快递到家,算是最快捷的端午节过法。在讲求效率的时代,那些繁琐的、低效率的工艺乃至风俗都是要被淘汰的,端午时节乡下摆开阵势裹粽子的场面也已鲜见。我只是希望这些细巧、讲究的做法不要被完全遗忘。某一天人们想寻找原汁原味的传统时,还能展示最初的模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神十飞天会天宫特别报道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社会与法
   第A25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6版:海上拍案/社会与法
   第A27版:社会与法/东方大律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读者之声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世经经纬
   第B04版:峰会透视/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峰会透视/陆家嘴金融城
   第B06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证券指南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升值空间/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城里城外
   第B12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4版:创业钱途/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聪明消费
   第B16版:网上网下/陆家嘴金融城
   第B17版:家庭周刊
   第B18版:女性世界/家庭周刊
   第B19版:家庭周刊/花鸟虫鱼
   第B20版:上海人家/家庭周刊
   第B21版:现代家居
   第B22版:实用谋划/现代家居
   第B23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4版:家装专版
   第B25版:好吃周刊
   第B2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2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28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29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家装专版
   第B32版:广告
120急救服务岂能转包牟利
风俗闲话
言为心声与寻章摘句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不想长大
赏识教育值得倡导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风俗闲话 2013-06-14 2 2013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