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临出门前,婆婆提醒我典典的奶粉快喝完了。看来,今天无论怎么忙,下班后都必须去一趟超市了。儿子两岁半了,每天要喝三次配方奶。婆婆说饭吃得再好,奶粉都不能停,要充分保证营养,让典典更聪明更健康。看到典典每次都喝得有滋有味,我也不忍说适当控制或者减少。
下班后匆匆忙忙赶到超市,拿了三大桶某品牌的奶粉,足够典典喝一个月。结账的时候突然想起,典典的奶嘴早就该换了,因为近期工作繁忙,没有抽出时间去买,一直在将就着用,于是又返回去选了两个奶嘴——马上把那个旧奶嘴给换了,另外一个备着以后用。
到家后,婆婆看到奶嘴后说上个周末她已经买了。我这才想起来昨天晚上给典典洗奶瓶的时候奶嘴确实跟之前的不一样,当时哈欠连天睡意朦胧,恰好未戴眼镜所以看不清楚,就没有放在心上。婆婆对典典的照顾,无微不至,绝对是毫无保留。
“现在已经开始训练典典自己用杯子喝水了,他喝得挺好的,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不用奶瓶了。这两个奶嘴肯定是用不上了,明天去退了吧。”婆婆说这番话合情合理,我没有理由反驳。一方面,我感激婆婆对典典的悉心照料;另一方面,我真心不想去。两个奶嘴没有多少钱,没有必要再额外折腾一趟。
婆婆年轻时做过知青,对物质匮乏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这种生活习惯,是深深根植于骨髓血脉之中的,即使生活条件好了,也如影相随。而我,对于贫穷,对于饥饿,对于吃糠咽菜,显然没有婆婆那种刻骨铭心的体会。这种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碰撞,时不时地会在我们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搅出一朵朵小浪花。
“明天去退了。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勤俭节约,咱们家当然也不例外。”我还没有来得及答话,老公就首先表态。婆婆听后又放心地去厨房忙活了。
晚上睡觉之前,我嗔怪老公站着说话不腰痛,自己不去退还瞎积极;事不关己,不计算成本收益。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再折腾半个小时去退本来就没几个钱的奶嘴,不仅累,而且陪典典的时间还少了,实在不值。
“老婆,你想到的我怎么会想不到呢?我早就想好了,这两个奶嘴,咱们送给李京吧。”老公满脸认真地说。李京是老公大学时代的室友,四年来一直睡他上铺,再过两个月就正式升级为爸爸了。不管这是老公的原始想法,还是听我唠叨后即兴发挥的修改补救措施,我对这个安排是十分满意的——物尽其用,没有违背婆婆的原则,我也不用再跑一趟,于是心里的那点小浪花立刻不见了。
典典出生前一个月,婆婆从西北老家来北京带孙子。婆媳相处,能真正做到相敬如宾的是少数。我和婆婆也难以避免磕磕碰碰,不过总体还算和谐。老公功不可没,恰如其分地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比如说今天,他就靠那点小聪明,不动声色地维护了老妈的权威,恰到好处地照顾了老婆的心情,还意想不到地多了一次和兄弟碰面的机会,真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