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千家当,八百身上
熊月之
  熊月之

  俗话“北京人什么都敢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上海人什么都敢穿”,生动地概括了京、穗、沪三地人在政治、饮食与服饰方面的侧重。老上海被视为“只重衣衫不重人”的地方。同治年间就有所谓“七耻”之说,即以七种行为表现为耻,第一条即是以衣服不华美为耻,说是“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而疏,视同陌路”。鲁迅先生也曾生动地描述:“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的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考其缘由,生活在陌生人社会中的都市人,相互之间可观察、可感受的是对方的外表、衣着、谈吐与个人能力,看不到的是其出身、背景与社会关系,因此,注重外表、注重衣着是都市人普遍行为特点。近代上海是中国特大都市,又是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地方,一直引领着中国的时装潮流。时尚有如天上的云朵,变动不居,料子、款式都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上海跟着巴黎变,内地跟着上海变。民国时期有民谚云:“乡下大姐学时样,学来学去学不像。待到学得几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于是,爱穿便成了上海人的一大特征,那些疲于跟风的人被讥刺为“一千家当,八百身上”。

  相对于女装而言,男装变动较缓。近代男装变动最显著的一是中山装,一是西装,内以西装更为持久。西装自西人带入上海以后,很快就有华人效法,先是一些买办穿着,后来是一些鼓吹变法、宣传革命的归国留学生穿着,民国以后才广泛流行。上海是全国生产西装的大本营,民国后期有大小西服号四百二十多家,西服职工团体一千多个,裁缝四万多人,专卖旧西服的商店也有九十多家。老上海西服名店,1930年就有近百家,包括九泰、元泰、升泰、王顺昌、王庆昌、王兴昌等,培罗蒙是后起之秀,声名最著,以装潢考究、质量上乘、服务热诚、价格昂贵为特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留学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南阳路上的私家饭店
一千家当,八百身上
“胡吹乱捧”病因考辨
赵文楷出使琉球
舌尖乡情
圆梦环保栖居空间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2一千家当,八百身上 2013-06-23 2 2013年06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