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吹乱捧”病因考辨
陈歆耕
  陈歆耕

  有人发现当下文艺批评生态中,表扬性的评论占了99%,而指出问题的批评性文章至多也就只有1%,但偏偏这个1%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却常常超越那个99%,这是何故呢?这使我想起了某些空洞的工作报道,几乎没什么读者要看。因为那里面充满了空话、套话。鄙人当记者时也曾写过不少空话、套话,那些“文字垃圾”连自己也无颜回头再看。范敬宜先生称“人过七十学说话”,此话颇堪玩味。那个99%的表扬性的评论文章,为何关注度和有效性极低,愚以为核心还是公信力出了问题。无疑,那里面也有不少好文章,但因为同时充斥着大量“胡吹乱捧”的文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使得那些好的肯定性文章也没有人看了。因此,提高文艺批评的有效性,首要的还不是那个1%有多大问题,而是要认认真真清理那些“胡吹乱捧”、愚弄读者的缺乏公信力的文字。

  顺藤摸瓜下去,要治理“胡吹乱捧”的病症,首先要找到病因。有人简单归咎于所谓的“红包批评”并不完全准确。如果请评论家看一部作品,还要请他们开会发表意见,支付一点菲薄的审读费是对评论家劳动的尊重,难道要评论家无偿地付出智慧和劳动才是合理的?问题的症结在于某些研讨会的主办者,花钱目的就在买“吹捧”,而缺少起码职业操守的某些专家则迎合主办者的意图大做“吹捧”广告,这样的一种恶性互动,对文艺评论公信力和生态的破坏,无疑起到了毁灭性的作用。如果评论家面对作品如实道来,以及作者同时有接受批评的雅量,“红包”就不会成为当下人神共愤的符号。

  深究一下,导致“胡吹乱捧”现象的病因,除了人情因素、人为的商业炒作等等浅层次的原因外,也有一些学术性的因素:一是评论者(包含参与评论的作家)自身缺少艺术感觉。有的人面对一部作品,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因此,随手可以拈来的就是诸如“传世佳作”、“史诗品格”、“大气磅礴”、“堪比红楼”等这一类惯常见的“高帽子”;二是评论者缺少评说的基本的“参照系”或衡量作品的坐标。心中或笔下有没有衡估作品“参照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常言“货比三家”,没有比较哪来的鉴别,怎么分出好差、优劣、高下?就作品论作品,很容易说出荒腔走板很不靠谱的话来。

  在优秀评论者那里,“参照系”是什么?纵向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那些已经被确认的经典和伟大作家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标高;横向看,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家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的尺度。无论纵向、横向,拿来做标杆的作品一定必须是人类最优秀的艺术成果,最伟大的创造。这样做常常会被人指责过于“苛求”,但如果没有“苛求”,我们就看不到差距,就会养成“夜郎心态”,就不会超越,就无法发挥评论对催生新的伟大作品的效能。无“参照系”和降低评估标准的结果就是,在一片不绝于耳的“胡吹乱捧”声中,我们遭遇到的却是一部部平庸之作。

  “参照系”的建立,靠的是大量的阅读和积淀、思索,因此成为一个优秀的评论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也看到有的名气不小的学者也在说着脱离常识非常“不靠谱”的话,按其学识应该是不缺“参照系”的。对此现象,我只能理解为,他用另一种“参照系”——人际亲疏、功利因素,代替了学术的“参照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留学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南阳路上的私家饭店
一千家当,八百身上
“胡吹乱捧”病因考辨
赵文楷出使琉球
舌尖乡情
圆梦环保栖居空间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2“胡吹乱捧”病因考辨 2013-06-23 2 2013年06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