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肠癌患者数量不断增长,年均新发结肠癌病例达17.2万(2006年),中国的结肠癌发病率2002年为7%,预计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变成13%,发病率翻了近一番。同时,患者对疾病正确认知偏低,治疗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所适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日前,“携手——结肠癌患者关爱项目”在上海启动,该项目是以个体化患者管理为核心的一站式医疗服务模式,致力于提升医护人员的个体化患者管理水平,满足患者需求,为结肠癌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护理方案和心理辅导。该项目将于7月起分别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试点运行,并将于9月在全国正式启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各大医院中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服务;重数据、轻感受的现象。医院缺乏对患者的疾病知识沟通和规范治疗的教育,结果就是良好的治疗方案未能在实践中完美实施。结肠癌患者普遍存在失访、随意停药换药或过量用药等情况,良好的手术效果付诸东流,患者饱受疾病复发、转移、不良反应的困扰。临床实践表明,规范化治疗是提高消化道肿瘤治愈率的最佳途径。然而,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情况,正在普遍影响着结肠癌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携手”项目从关爱和教育患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免费咨询、教育会等多种形式,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规范治疗,以提高帮助患者应对不良反应,改善就诊感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防过量、知不足,规范治疗是关键
卫生部2010年发布的《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中指出,对于早期结直肠癌辅助化疗的患者而言,标准的化疗时限是6个月(12个疗程)。目前患者平均用药时间不到标准方案的一半。专家表示,结直肠癌的规范治疗是疗效的重要保证,通过规范治疗,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已从51%提高到67%。研究表明,规范化足剂量、足疗程的使用含有乐沙定的治疗方案,可使III期结直肠癌患者死亡风险降低20%,复发风险降低22%;使晚期结直肠患者5年生存的机会达到9.8%。其中合理化疗方案、适当的药物剂量以及足够的化疗周期都至关重要,同时还要根据病人个体化差异,和耐受性的不同调整剂量,减少不良反应,避免治疗的过量和不足是规范化的核心。不良反应可防可控,患者管理是关键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化疗、手术与放疗并称为三大基本治疗手段。有些患者在术后由于出现正常不良反应而导致的治疗终止无疑非常令人遗憾,也因此,大多数结肠癌患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护理成为患者普遍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蔡国响教授表示,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化疗的不良反应其实是可防可控的。“携手”项目会为结肠癌患者提供化疗前后系统化的帮助:在化疗前作好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营养状况;治疗时要认真遵守医嘱,及时、准确、安全用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并采取必要措施,千万不可因小失大,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实用的护理技巧可以帮助患者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保证化疗治疗的顺利进行。
树立康复正能量,突破心理阴霾是关键
研究显示,癌症一经确诊,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患者在接受身体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心理护理。如果调节不好负面情绪,不但会加重病情的发展,更会使患者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严重影响到疾病的规范治疗。蔡国响教授表示,“携手”项目的启动,会为护士提供专业的心理护理培训,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身心双方面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