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重度聋患者的福音——人工耳蜗植入
人工耳蜗植入技术是将人工制造的电子听觉装置植入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耳蜗内(取代耳蜗功能),直接刺激耳蜗内的听神经纤维的技术。也就是说外界声音转换成电刺激产生电听觉,患者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对声音和电听觉之间重新建立相应的联系,进而使患者重新理解语言,达到恢复言语交流、重返有声世界的目的。
对于小儿患者,最小者年龄在12个月(美国FDA通过)即可行该项手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植入手术的年龄还可以再提早数月。语前聋(在学会语言之前发生的耳聋称为语前聋)的患者于8岁前进行手术效果较好,尤其4岁前效果尤佳。若术前患者能配戴3~6个月助听器,并进行听力康复训练,将对术后言语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语后聋(通常4周岁以后,言语和语言形成后出现耳聋称为语后聋)的成人来讲,没有明显年龄限制,世界上报道有90岁植入人工耳蜗者。在发达国家,老年人因耳聋植入人工耳蜗者同儿童植入者数量几乎持平,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中耳植入式助听设备——振动声桥
2010年5月,振动声桥这一全新的耳聋治疗方案开始进入中国大陆,为耳聋患者搭建起一座座传递声音的桥梁。
耳聋患者在植入了振动声桥之后,外界和自己的声音,被处理器的麦克风采集,然后被编码成精密的电磁信号,跨过皮肤发送到植入体。植入体接收到信号以后,就指令漂浮质量传感器振动。最后,这种机械振动会精准地传入内耳,患者就听到了清晰而自然的声音了,助听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方法,这也是振动声桥最大的优势所在。
■ 听力康复新技术——骨锚式助听器(BAHA)
BAHA,即骨锚式助听器,是一种通过骨传导治疗耳聋的装置,需要外科手术植入。1996年美国FDA批准了BAHA用于治疗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2002年美国FDA批准了BAHA用于治疗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BAHA用于帮助慢性中耳炎、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和单侧耳聋不能使用常规助听器的患者。BAHA的助听原理是利用自身的颅骨传导声音原理,将声音绕过外耳或中耳听力障碍部位,通过骨头直接发送到耳朵的听力部位,产生清晰声音,并且没有常规助听器易导致的声音失真、反馈音及使用不舒服的耳模。
■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完美结合——声电联合刺激
声电联合刺激广义上仍属于人工耳蜗的一种,适应于一侧语频重度感音性聋,低频听力较好;另一侧全聋患者,单音节言语识别率<50%;无进行性听力下降者。通俗地说,声电联合刺激就是人工耳蜗加上助听器,其原理是利用短电极,只刺激耳蜗底转部分的听觉神经纤维,耳蜗顶部并没有电极刺激,这样就是高频声区域采用电刺激,低频区仍用声刺激,避免常规人工耳蜗植入对相对完好耳蜗顶部的毛细胞造成损伤,可保留低频听力,提高术后言语识别率及真实感。
■ 听觉脑干植入
听觉脑干植入主要适用于双侧听神经瘤或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切除后、耳蜗骨化或听神经发育不全等患者。其工作原理与人工耳蜗类似,不同的是,人工耳蜗通过刺激耳蜗内的听神经纤维而获得听觉,而听觉脑干植入是将电极植入到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内,直接刺激脑干耳蜗核复合体的听神经元产生听觉。目前国内开展并不多。
在发达国家,随着各类人工听觉植入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当听力障碍被解决之后,患者不仅可以欣赏美妙的音乐,与他人自如交流,而且还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中国的耳聋患者不要再被“听不见就听不见吧”“花这么大功夫太麻烦了”而误导、蒙蔽、耽搁,相信享受医学进步带来的美好生活指日可待。
吴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