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还在持续,高温下的建设者还在坚守,而每每在此时,各路大小领导又要走出办公大院,深入到第一线,慰问在高温下坚守的人们。这样的镜头实在太“经典”,经典得让人闭上眼睛也能知道画面的内容:慰问者手捧毛巾、饮料,和蔼可亲,受慰问者满脸感激,列队依次接过慰问品,然后是握手寒暄,再后是合影留念,最后是领导驱车而去……
慰问年年搞,年年老一套。说句不客气的话,媒体人要发这样的新闻,只要改个时间、地点、人物即可,慰问已然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毫无新意。
也许有人要说,这样的“慰问”也不是一点意义也没有,至少领导到了高温第一线,和奋战在高温下的人们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联系群众的作风,也让建设者们的心灵得到了丝丝慰藉,给他们带去了“正能量”。
这个说法当然不能算错,但是按照十八大的要求,解读“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内涵,这种走过场的慰问是不够的,且不说是否流于形式主义,那种没有一点新意的“慰问秀”,能带给人们的动力也由于心理钝化而不断减弱。
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不是领导去走一走、看一看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领导心里真正装着群众,用心体验他们的甘苦与需求,切实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温慰问不是仅仅去现场握个手就完事的,更多的倒是去了解建设者们在高温下面临哪些困难,出台什么政策予以解决。
对于高温下的建设者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回答是:一个健全的福利和保障制度。这个福利和保障制度,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权利,让他们真正“有尊严”地劳动着,而不是在“慰问”镜头中充当背景。所以,那种疑似走过场的“慰问秀”最好要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