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最高处,因为在面积不大的山顶上,有座中国最大的,完全用黄金,铜铸就,宽4.4米、深3.15米、高5.54米的殿宇而得名。
因为路远山陡,去金顶都得早早上路。那天,我们虽然来得较早,金顶脚下的街市已经是人声嘈杂,从山下直接乘车上山来的游客已经很多了,听说还有人头一天晚上就住在这里,半夜就摸黑上山,想看日出或去金殿烧炷头香。
这天早上没有雾,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色光芒的金殿,如同高悬于天际;从山脚下往上看,是那么遥不可攀。我想,幸好有缆车可通,不然要攀爬到哪个时候?
这全长1500余米、垂直高度有600余米的缆车索道也有个与道教倡导的“太和”(太极、和谐、协调,阴阳交合)相联的名称“太和索道”;当我们坐着缆车悠然地往上升,享受着有如“凌虚御风”的愉悦感觉,并以为可以直趋金顶时,缆车却在山腰戛然停歇;下车后才知道,由于山峰过于陡峭,峰顶周围地势窄小,不能承受粗重缆线的巨大拉力,缆车只能抵达狮子峰的太和宫前,距离金顶还有一长段笔陡的山路呢!
太和宫宫墙下有“一柱擎天”4个大字,写得浑厚有力;再看看那高耸入云的天柱峰,也确实有如此擎天气势;红色宫墙外有一块被称作“琼台”的小平地。这旅游旺季来攀金顶的人很多,要在这里排队等候,等待顶上的人从那条只可以一个人行走的狭窄山道下得差不多了,才能对从下往上走的人放行;那些从上边下来的人,经过上攀下滑的劳累,都要在这里歇息,喝水、吃干粮。
过了太和宫就要进入紫金城,并一步一步往上攀爬。这座筑建于悬崖峭壁上、全长345米、呈倾斜状的紫金城城墙,全部用沉重的大条石砌成,墙基宽达2.5米,顶部厚1.26米,但东、西、北三边都是悬崖,难以通行,只能从建有3座城门的南天门进入,但神门、鬼门一直关闭着,只有人门可以出入。
古代的中国大地,古城墙很多,但像这样筑建在山之巅、云之端的城墙还是很少,时时与云雾相拥,真是有如天上宫阙;尘世烦扰,哪个不想一登天界呢?不过山势太险,有的地段更是笔陡,太难攀登了;就连那些身体健壮的年轻男女也几乎是一步一喘息;特别是越往上攀,更会觉得山风、云雾都在狠力撼动这山之尖端,似乎要把山顶上的一切都卷走;一个年轻男子才爬了一小段路,猛然往周围一看,却吓得大叫:“我有恐高症!我有恐高症!哪个帮帮我下去?……”引得山路上下的人都大笑。
也不知流了多少汗,喘息了多少次,我们终于来到金殿前了。殿内一盏燃有500余年、从来没有熄灭过的长明灯,正用它那智慧、神圣的光亮迎候我们。
重檐歇山式的金殿殿宇,用12根铜柱支撑着;殿内供奉着身穿战袍、披发赤足的真武大帝;神圣、威严。殿内悬挂着清代康熙皇帝手书的一块金匾“金光妙相”。一个爬得气喘吁吁的游人惊疑地问:“他也能爬上来?”
人们笑了,皇帝题字,何需御驾上山?
但是明清以来,历代皇帝对金顶的关心却是事实。特别是如果没有明成祖朱棣的亲自筹划,是不可能有这座用万余两黄金和几十万斤铜构筑成工艺精巧的殿宇。
明成祖朱棣对金殿每个部件的铸造以及长途转运,都一一过问。永乐十四年(1416年)在北京把金殿各个部件全都铸作好了后,他又派出都督何浚负责护送,几十艘运载的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扬州,再溯长江而上,抵武汉后改道汉水,北行至均州(汉代的武当县、如今的均县),然后用人力抬行140华里运上金顶。江行的风浪,陆上搬运的沉重,特别是怎么运上山路崎岖的武当山、抬往高与天齐的天柱峰顶?这都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事;但是五六百年前的人们却创造了这一至今仍然令人惊叹的、谜一样的奇迹;充分显示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无比智慧和坚韧性格。
日近中午,透过云层直射下来的阳光把金殿照射得更加辉煌。上山来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人们都知道,进了武当山不上金顶那是最大的遗憾;但是,金顶的景色虽然雄伟、奇丽,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上来欣赏,这得有体力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