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稳派的骁将林皋
韩天衡 张炜羽
  ◆韩天衡 张炜羽

  清初印学家周亮工入闽,结交了林晋、薛居瑄、黄枢、杨玉晖等诸多福建印人,并欣然为他们立传。闽籍印人群体的涌现,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彼时篆刻风气推广、流传范围之深远,荒芜的清初印坛也呈现出返青的景象。 

  莆田印人吴晋追随周亮工二十年,得以尽见天下操刀者,眼界心气颇高。然而当他看到年轻同乡林皋印作时,竟发出了:“惜栎园司农(周亮工)不及见林子,倘林子早出十数年,司农《印人传》中定推林子与济叔(黄经)、穆倩(程邃)诸人不少下”的赞叹。 

  林皋(1658-1726后),字鹤田、鹤颠、学憩,别署宝砚斋。福建莆田人,其先祖游宦常熟,落籍虞山。林皋少年即究心于篆籀之学,凡《六书通》《书学正韵》《许氏说文》《广金石韵府》诸类字书,无不用心覃研,穷搜极辨,为日后篆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字功底。林皋是个早慧的印人,十六岁时,他的篆刻作品就得到了为《印人传》作序的著名学者钱陆灿的赏识与推崇,称其为:“晚年印人中第一友也,夫一技何足以尽鹤田。”前辈爱才若渴,奖掖后学的无私举动大大激励了林皋,创作愈加勤奋。吴晋曾于康熙二十年(1681)秋日,延请年轻的林皋至南京家中镌印,林皋日日走刀耕石不止,四个月中竟完成三四百枚。 

  林皋出生于清初,不像胡正言、程邃等遗民印家饱尝国破离乱之苦。至康熙中期,随着民族矛盾逐步缓和,社会经济开始恢复,文人篆刻又重新回归到士大夫们的书斋生活之中。林皋处在程邃之后与丁敬浙派尚未兴起之际,他所表现的士气与文气一经亮相,立刻引起了有篆刻传统的江南地区士大夫们的广泛关注。林皋“得盛名于吴中廿余年”,“挟其技游公卿间,所到车骑辐辏,门限为穿……得其片石,珍同拱璧”。晚明印人穿梭于文人之间的盛况,仿佛又重现。当时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如王翚、王鸿绪、高士奇、徐乾学的印章皆出其手。文渊阁大学士王掞对林皋极为赏识,称赞他:“虽海内名家杂出,精于篆学者,毕竟以林子为当代独步。”乾隆印学家汪启淑在《飞鸿堂印人传》中曾言:“两浙久沿林鹤田派”,可见林皋印风影响之久远。 

  林皋篆刻有《宝研斋印谱》《林鹤田印谱》传世,存印颇夥,综观其作,踵接汪关整饬妍美的印风,朱白文分别师法元人与汉人。其中白文印充分吸取两汉铸印精髓,并参以魏晋印的峭厉,骨劲肤丰,得缜密、圆融、峻拔之美,与汪关得不似之似,将典雅净洁、严整茂密的风格推向了极致。林皋对印坛影响最大是精丽工稳的朱文印,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路像“晴窗一日几回看”等,直承元朱,疏朗灵动,虚实有致,广受文人的喜爱。另一路像“杏花春雨江南”等宽边细文印,印文以标准的小篆为之,体势圆转舒畅,修长飘逸,线条充满着笔意,交接处的“焊接点”,正是继承了汪关的特征。此类作品意境疏朗、超逸,成为后人竞相效仿的经典创作样式之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报道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民生上海
   第A18版:民生上海
   第A19版:民生上海
   第A20版:民生上海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物的纷争和时代的纷争
窦维春书法实践
工稳派的骁将林皋
读书进补春风洋溢
篆刻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B07工稳派的骁将林皋 2013-09-28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