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卢金德是很早的时候了,他虽然平时话不多,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文章经常见于报端,他有许多散文发表,而他的美术赏析的短文与他的散文一样,在1980年就见著新民晚报的“夜光杯”、解放日报的“朝花”、文汇报的“文艺百家”。
那时好些前辈画家,卢金德都为他们写过赏析文章,那个时期他也写过音乐、舞蹈、戏剧的文章。卢金德很勤学,他的格言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卢金德现在已经六十多了,仍然勤学,把读书作为自己全部生活的主页。
燕舞飞花勤为径,卢金德在年轻时期就勤学速写、中国画、书法,他也把自己练笔的作品给老前辈看。卢金德幸运的是,那些前辈很激励他。“只要努力,总会有人理解的”,好多朋友说,卢金德得到了贵人相助。每忆及此情,卢金德打心眼里感激这些老师。卢金德长期在文化单位供职,特别是在巨鹿路675号的6年,他的文艺观有很大长进。他感激地说:“当时就像读博一样。”
卢金德进入美协后,中国画的进步很快。那时全国性的大展多,老画家壮心不已,小年轻敢于挑战,一时学术氛围很浓。卢金德在这样温良恭俭让的做学问的氛围中,画技日进,书法渐趋成熟。他崇尚文人画,关注绘画境界,从艺术史切入绘画实践,又在艺术践行中反复探究艺术理念。每天早晨卢金德总是起得很早,借濛濛的朝露画中国画,这时的感觉特别好。他把各种画种的技术,油画、水彩、粉画的技法都融合进中国画,“冬令进补”,补学问,补艺术之功,使他的中国画作品荡漾葱俊新风。他的中国画吸取了前辈和年轻人的长处,借鉴多,画法多,和着开放的春风意气风发。
卢金德起步于艺术史的研究和美术赏析文章的撰写,他善于理性思考和艺术哲理的分析提炼,这自然为他的绘画作品融入了理性思维,在重视绘画性的同时又努力显现思想性,强调艺术理念的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