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是韩愈创造的一个成语,其实他一生都在不平则鸣。
韩愈,世称韩昌黎。其父韩仲卿是县令,韩愈生下不久,其母去世,他3岁时,又丧父。韩愈从小寄居在兄长家,好读书,日记字数千,7岁时已读了不少诸子之作。他19岁赴京赶考,自恃才高,却名落孙山。韩愈在京中寄宿,连考4次,最后才中了第13名。
唐人中了进士,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才能做官,韩愈连考3年博学辞宏科,均未合格。由于手中银子全花光了,韩愈只能移居洛阳,他心情大坏,三上宰相书,奔走权贵之门,低声下气自我推荐,招致后人非议。后经友人穿针引线,韩愈与美貌的卢氏小姐订婚。卢小姐见韩愈为考试事心急气浮,便劝慰他:“科场失意常有事,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遂起名“退之”。
韩愈蒙妻子鼓励,决定另谋出路,他应聘到汴州当观察推官,从地方入仕。这段时间,韩愈结识了孟郊、李翱、张籍等文友,启发了他提倡古文运动的念头。贞元十七年,34岁的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学博士,正式进入京城官场。博士官是个闲职,但韩愈在那里有机会接触许多文人雅士,韩愈为年轻考生写推荐文章,不少人陆续登科。随着韩愈文名日盛,不少举人与国子监的生员纷纷拜韩愈为师,“韩门弟子”渐有起色。韩愈陆续写出了《原道》《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师说》《杂说》等名篇,其文气势充沛,语言流畅,造句奇崛,音调和谐。在唐代散文家中,韩愈的文章浑然天成,读来回肠荡气,“业精于勤”、“落井下石”、“爬罗剔抉”、“闳中肆外”、“力挽狂澜”、“兼收并蓄”、“动辄得咎”……皆为韩愈之创造。
韩愈在文学上声望日起,仕途上却风波不断。贞元十九年,韩愈写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告发京兆尹李实在饥年横征暴敛,李实是唐德宗晚年最信任的佞臣,结果韩愈被贬到千里之外、瘴疟盛行的阳山县当县令。永贞元年,王叔文推行“永贞革新”,外制藩镇,内抑宦官,韩愈则站到王叔文集团的对立面,对王叔文肆加谩骂攻击。元和元年,因韩愈“日与宦者为敌”,又得罪强藩,结果被贬。元和十四年,韩愈写《论佛骨表》,遭唐宪宗暴怒,欲将韩愈处极刑,幸亏裴度等人群起救护,韩愈被贬潮州任刺史。
韩愈在潮州任官8个月,为当地百姓做了好事。他创作了《祭鳄鱼文》,又为逝去的柳宗元写了墓志铭。韩愈还写了几篇乞还的文章,终于感动唐宪宗,返京任职。韩愈在长庆元年任兵部侍郎。韩愈56岁那年,回韩庄别墅休养,当年12月去世。
综观韩愈一生,他因怀才不遇,每遇事即不平则鸣,很敢于说话。他的文章在唐代则独步天下。但其性格弱点也相当明显,他一生急功好利,年轻时为了做官,多次干谒求情,士人对其有“摇尾乞怜”之讥。此外,韩愈性格倔强耿直,脾气急躁,好为人师,对其文友有颐指气使之举。唐代文人好纳妾,韩愈家中妻妾成群。为了对付美艳妻妾,韩愈服硫磺(白居易诗:“退之服硫磺,一病迄不愈。”)。据宋人陶榖《清异录》载:“昌黎公愈晚年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始亦见功,终致绝命。”可惜这位“百代文宗”死得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