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游季节,我总不禁想起野米饭。
“野米饭”是父母浙江老家的方言,指的是野炊。通常,要烧野米饭就必须骑车跑到乡下的空地上。小伙伴们事先分好工,我带大米,你带青菜,她带咸肉,他带大锅。到了目的地,捡几块砖头搭一个简易灶头,揪几把秋天的枯树叶把火点起,然后,把拼凑起来的食材丢进架在灶头上的铁锅里一锅煮。野米饭或许还是夹生的,但饭香却在丰收的田野里四散开去。调皮的伙伴甚至会偷溜进农家菜地,挖一个山芋火里煨一煨,也不管熟透没有就狼吞虎咽地下肚了。有时候,小伙伴凑不齐时间去乡下,就跑到父亲学校家属院里的小植物园边,倚着小土坡就地烧一把,顺便还能逗弄下钻出泥土地的蚯蚓。
那时,吃的就是野趣,玩伴就是大自然。却没想到,亲近自然,这个在我小时候看来是那么自然而然的家常事,却在这个年代成为家长和社会的“焦虑症结”——现代城市儿童普遍存在“自然缺失症”,由于生活远离大自然,没有爬树、捞鱼、摸虾,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宅”在家里,或是被赶进各种课外班,他们出现了社交障碍、依赖网络,与自然割裂愈来愈深,更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于是,家长们急了,周末开始带孩子去露营、去野炊。学校们也急了,这几日我就在朋友圈里发现,不少机构、学校不约而同悄悄组织起了自然体验活动。
“自然体验”又被称为“自然教育”和“自然鉴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于美国、欧洲,但在我国,这块教育还是空白,目前为止还没有哪所学校有自然教育专业。发现自然体验是孩子成长的欠缺一环,急着走进自然,固然是好事,但活动一股脑儿都涌上来,怎么亲近自然体验,去哪儿亲近,是该好好想想的事。秋天的野米饭香可以飘起来,但自然教育就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可千万别变成功利的“赶时髦”,城市里寻一方绿地,同样能体验到自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