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法国记者问我什么是中国的设计?她说:比如日本的设计是“极简”。我思考了一周后,写信回答她:“筷子,筷子是可以代表中国的设计的,但不是中国当代的设计。”
的确,筷子是可以代表中国的一件优良产品。相对于西方的刀叉而言,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用户层面,筷子都体现工具实现了各种进餐方式。而西方的刀叉则是用不同形式的刀叉解决不同的食物类型,一一对应。东西方不同的思维逻辑在两种不同的餐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筷子一脉相承的还有中国的马褂与旗袍,一快布往身上一披,留四个洞伸出头、双手与双脚。而马褂、旗袍并没有流传下来。或许旗袍还有人穿,但只是因其优雅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而并未成为主流。而筷子却是流传下来了,至今在整个亚洲依然广泛使用,为什么?
因为筷子依然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旗袍或许依然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情趣,但已不符合当下的生活方式。
再来看关于“极简”的问题。有哪一件产品是可以像筷子那样准确地表达“极简”的呢?无论是使用方式还是哲学思考。而刀叉相对而言显得太过复杂。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极简”是源自于中国,而不是日本,也不是德国包豪斯呢?但是在当下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将极简发扬光大,那么苹果的设计是美国的么?苹果的设计总监乔纳森坦言苹果极简的设计语言源自德国的博朗,前博朗设计总监迪特·拉姆斯的设计“十诫”对他影响至深。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关键所在:一件优良产品的诞生是基于这个国家成熟的产业背景与强势的文化背景。之所以苹果没有诞生在德国,也没有诞生在日本,更没有诞生于中国,即便是生产在中国。因为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信息产业,所以这是一个关于产品的国家性与民族性的问题,这不是单靠设计师能完成的。一件优良产品的诞生到畅销全球,必须依托于一个国家产业基础的成熟及文化的强势,接下来便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回到中国,要做一个看上去像中国的产品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该产品如何基于本土的产业基础与文化基因,并在全球畅销,产生影响力,比如德国的汽车、意大利的家具、箱包。
可见,产品最终呈现的结果受当地的材料、气候、人文、审美与生活形态的影响很大,不同国家的产品自然流露出不同的气质风格。
比如在北欧国家,漫长寒冷的冬季使得人们长时间地呆在室内,北欧国家的室内家具与灯具呈现一种耐人寻味的简约与温暖,每一件室内用品都能让人长时间细细地品味。在北欧的芬兰,白天很短,夏天的色彩是如此地绚烂,所以色彩敏感,这种缘于气候的心理特征也会自然地流露在他们的设计当中。之所以意大利的高端家具和箱包会畅销全球,是因为意大利脱胎于传统手工艺的强大产业基础。而德国人则更擅长制造精准的机械与仪器,看到二战中的如同艺术品般的德国坦克,让人无法不相信德国汽车的品质。而法国人则会调制出全世界最好的香水。
在全球化的今天,产品的国家性正在减弱,因为产品诞生的各个环节已被分解到全球各个国家。欧洲人向全球销售设计的国家性是存在的,但这不是一件刻意的事情,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
在全球化的今天,产品设计的国家性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精神的寄托依然源于历史,源于手工艺时代的优良工艺、独有的原材料资源,尽管这一切在今天已不复存在了。即便仅仅出于品牌对于商业价值的考虑与追逐,他们也会去向公众强化这一点。因为这是一笔很多新兴国家与新兴品牌所无法抗衡的垄断财富。
杨明洁“设计发现之旅”
【时间】10月15日 ~ 11月16日
【地点】淮海中路300号K11 B3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