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民文化节很热闹,我两次报名参加春季夏季收藏展。现在又开展秋季展,我找出这很少见的老家什参展。七八十年前,在抗日战争前后,这种高44厘米、直径13厘米的六层提盒,曾风靡上海滩,显示出它在海派饮食文化中独特的意义。
那时各大商店公司中午大多吃包饭,由饭店准时送来,店伙和账房先吃,吃完学徒再吃。回顾当年大小二厂都没有食堂,中午工人自己带饭,怎么带?就用这种提盒带。一些小店两三个伙计和学校女教师等也带饭。特别是清晨上班路上这种彩色提盒在大街小巷川流不息,形成了上海一种特殊的街景。
这提盒何人设计已无从查考,不过携带方便很实用而功能齐全,共六层。底层较大可盛饭冲汤,二三四层可盛菜放馒头糕点和稀饭等。第五层是碟子,也起到盖子作用,当年工人吃饭没桌子,四处打游击,这小碟子也可起到放鱼刺放骨头作用。最妙是第六层,它是一个倒扣的碗;下面四层两边都有方格小攀。便于铁提夹从两边一层层穿进小攀,到了顶端提夹形如“而”字形:最上面一横木棍为拎手,下面分为“六”字岔状。这碗底设计了一个小圆碟,反扣之碗扣在第五层圆碟中,上面以“六”状钩扣紧碗底小圆碟,这样利用金属提夹层层相扣和提夹的弹力作用,使提盒提在手中稳稳当当。开饭时搬开“六”字句,将碗反过来即可盛饭,十分便当。
七八十年前,以碳酸钠涂在铁皮上,烧制成的搪瓷工艺刚从国外引进,既可防锈色彩又精美,比以前用铜盒、竹木提盒轻巧多了,故深受纺织和其他女工、女教师等欢迎。
自古以来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清代美食家袁枚曾写下“美食不如美器”名言。确实如此,我国古代的青铜鼎、唐三彩双鱼壶、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碗、唐代鎏金银箸等,现在都成了古玩收藏品。
大约20年前,我在周庄水乡旅游,巧遇台湾作家收藏家三毛,在古玩店中买这种搪瓷古董提盒,她是民俗收藏家,对刀叉勺、碗碟、瓶壶瓷罐等特别感兴趣。受三毛启发,我回到上海也买了这个六层蓝花搪瓷提盒收藏至今。我不是赶时髦,主要是看到提盒的提夹上插了一双象牙筷。我是筷子迷,收藏研究箸文化30多年,发现这提盒的设计者很巧妙地给筷子安排了一席之地,既不占地方,筷子又不会遗失损坏,这独特绝妙的构思,令我这筷箸收藏者如获至宝,连价也不还,毫不犹豫地付款将这提盒拎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