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方竹杖
尹荣方
  尹荣方

  五代冯翊子写的《桂苑丛谈》中有《方竹拄杖》一文,说太尉朱崖公出镇浙右时,游甘露寺,发现接待他的老和尚所谈皆佛语,很少谈及世俗之事,以为此和尚是“有道”者,由是“爱而敬之”。临别送和尚珍藏的方竹杖一根,此杖虽质地是竹,却是方形的,而且竹节处“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别后数年,太尉又到浙右,重访甘露寺,问起方竹杖,老和尚回答:“至今宝之”,意思是一直拿它当宝贝。太尉请他拿出来看,发现和尚已将方竹杖削圆,且涂上油漆了。朱太尉嗟叹不已,从此再也不瞧这和尚了。

  老和尚缺少识力,审美眼光低下,糟蹋了稀世之宝,自令人惋惜;而此和尚俗滥之趣,实入骨髓而不自知,竟为名寺主持,此尤教人慨叹也。有如此主持和尚,则天下宝物不为作践者亦难。然何代无此类老和尚哉!江南某小镇,幸存古老的石板路,清雅古朴,逸韵袭人,然镇上之“老和尚”,掘去此石板而代之以水泥板。我从前游某镇,脚踩水泥板时,不由得就记起方竹杖的故事。

  某市有百余年前所建之火车站,欧式石砌,美奂美轮,是当地标志性建筑,为众多识者、智者所宝爱,然二十年前,遇当地主事者,悍然下令拆除,不留踪迹,于原址再建摩天大楼。如此作践宝物,很多当地人至今犹徒唤奈何,为之痛心疾首。这样的主事者,实有上述老和尚所不及者。

  十年前去北京开会,因神往于书本中琉璃厂的雅趣,加之对古书、古物向来有一些兴趣,欲偕北京的朋友往游,但朋友却苦笑着说:北京已没有古文化街,那些仿古的“古建筑”,离风雅太远,不看也罢,不如保留在你的梦中为佳。后来又去了两次北京,另外一些朋友也未有提起“琉璃厂”的,个中消息,不难寻思。

  近年昆明的大拆大建,是教人叹为观止的,一座昆明城,明摆着成一大工地。昆明有西山有滇池,山水之美不说,其城区不大,号称春城,宜于居住,上世纪末曾在昆明住过几天,徜徉于这里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而曾几何时,昆明的现状却变得十分尴尬,据报载,昆明过去呈现的“云津夜市”、“螺峰叠翠”、“坝桥烟柳”等昆明人文景观,只能停留在文字里,停留在老昆明人的记忆里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摧毁,许多古迹包括名人故居被拆除,连具有昆明标志性历史意义的金马碧鸡坊,如今也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假古董。大拆大建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这对昆明的历史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写下这些文字觉得有些沉重,但在感到沉重的同时也感觉到些许欣慰,因为上述关于昆明尴尬的文字引自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今年九月六日的一次公开讲话,秦书记的讲话,对昆明之大拆大建做了深刻批评与反思,语重而心长,自然引起当地的巨大震动,这且不说。下意识间,我把秦书记与朱太尉联系在一起,盖秦书记是与朱太尉一样的对某些“宝物”有鉴赏力的人物,有秦书记坐镇,昆明的“老和尚”们再要将方竹杖削圆涂漆,恐怕不那么容易了吧。只可惜秦书记的讲话来得晚了些,昆明的不少“方竹杖”已经消失了。尽管如此,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们对昆明的城市建设,还是抱着期待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方竹杖
大观园里的“农家乐”
明月二三事
天下黄河贵德清
浓艳一枝滴露香
别拿汉字当玩物
在空中写字
新民晚报夜光杯B13方竹杖 2013-10-26 2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