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教育界最热的话题,莫过北京宣布2016年高考英语分值拟降低三分之一,从150调至100,一举打破了这么多年语数外三科均立的局面,不可不谓之富有颠覆性。
浏览微博,论者之中,叫好的十有二三,除极个别高举“原教旨爱国主义”的大纛,都是一个论调:英语学了十几年,还是不见成效,而且工作中,生活里,根本用不上啊!此说倒是在功利主义角度上有几分说服力。但用不上,学不好,就可以少考一点了吗?
有家媒体,别出心裁,搞了调查,结论是88%的受访者赞成取消英语高考。这是典型的“局部真理”。多调查一次,看看多少受访者赞成明显最“无用”的数学也别考了,出来的百分比如果不是更高,也绝不应比英语的这个数字低多少。语文同样可以测测。甚至,问卷改作“废除高考制度,您赞成还是反对?”弄得不巧,反馈的赞成票要接近100%了。灭了高考,普天之下寒门子弟改善命运的希望星火,也就随之灭了。
须知以语数外为主课,良久施行,渐成传统,背后有强大的学理支撑,岂可轻弃?即使调整,也该充分论证在先。
北京的情况,我不了解。但高考任何科目分值的大动,都会影响该科目在高考总分中的权重,无形中对教学是一记响亮的鞭策:把更多精力投入高分值科目的复习应考中去!首都的做法,显然是将“重语文,轻英语”作为教育的新政策在尝试执行。
如此修订,有没有问题?以我一名高等教育基层工作者的角度看,非但有,且甚巨。
首先,学生高考结束,升入大学,会发现英语学习任务没有减轻(与之对照,数学、语文往往不在所有人的修读计划里),要过“臭名昭著”的四六级,志出乡关者还要面对绝不含糊的托福、雅思、GRE等。生源地为首善之区的学生,会不会因此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同龄人,谨表担忧。
其次,即便认为可以高中少学点,大学多学点,也不能否认,高中阶段仍是外语学习的黄金期,此时不学,日后未必尽能弥补。何况如今的高中英语,几轮教改攻坚克难,无不以减负为方针,谈不上压力山大,至少不比偶尔剑走偏锋的数学与不时天马行空的语文来得大。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为“改革开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承续了晚清“开眼看世界”的民族复兴使命,不懂外语,光凭普遍质量不敢恭维的翻译了解西方,欲达“师夷长技”之目的,势必要走更多弯路与死路。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开放,我们都要了解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这个参照系。而英语不是别的,正是当今世界中那无冕却唯一的世界语。对普及英语的投入,在正本清源的前提下,理应加大才对。
这里特别提及“正本清源”,因为北京的发言人表示,英语考试可采取社会化的策略,一年考两次,取最佳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这无疑是在背书应试教育的同时,给广大社会教育机构提供了无尽的生财之道,有何弊端,只消回顾一下这十多年来的教师补课风便知:钱太多,是要污浊亵渎教育之神圣的。
面对北京大胆的创举,上海教委及时公开回应,暂无对英语开刀的雅意,令生长在这座海派名都的我,多少感到欣慰。但我更希望看到,教育的国策中能体现用优质的英语教育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坚定决心与远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