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人”是误解
黛眉淡扫,妆容精致,衣着搭配亮眼,记者眼前的四位获奖女科学家看上去优雅又时髦,她们不约而同主动提到了社会上流传的“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的笑谈,不恼不辩笑着自我解嘲,“按此来论,我们这几位女教授应该是‘灭绝师太’咯。”
其实,这其中有很多对女性高级知识分子的误读。青年女科学家、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欣说,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复杂新问题,掌握“解题”精髓,生活中碰到棘手难题,也就有了“方法论”。“出人意料但是事实:科学界里事业颇有成绩的女性,一般也都拥有幸福的家庭,各方面人际关系也不错。”
女博士也是好妻子
青年女科学家、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医学院雷群英告诉记者,近几年博士招生录取中,经常有考分优异的女生面试时就开始担忧,怕读了博士难找意中人,甚至有的女生为此放弃读博。
青年女科学家、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璇曾花费整整8小时,成功说服年度考分第一的女同学继续攻读博士,“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应该有高远的人生目标,为了所谓能嫁出去,就降低人生目标不是个好主意。知识渊博并不妨碍成为一个好女朋友、好妻子,学业事业上的精干与聪慧不要时时带回家,该示弱时就示弱。”
优秀女孩层出不穷
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得益于上海近年来更为宽松和开放的教育与科研环境。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杨建荣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大学,优等生群体中女多男少正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女孩子不仅低年级时成绩出色,到了高中和大学也依然能保持优势。随着优秀女生的基数和范围不断扩大,女性勇攀科学高峰的数量自然也会增加不少。同时,上海市科协也在从科研和生活等各方面持续服务女性科技工作者,助科技“娘子军”一臂之力。
需要更多坚持付出
不过,在科技前沿领域女性还是“少数派”。“这是由于女性更易遭遇事业发展瓶颈,比如感情受挫或者生儿育女时,大部分女性首选的就是分散事业精力。”青年女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慧说,在国内有些女研究者,刚刚怀孕就开始患得患失,担心可能干扰胎儿成长的任何因素,选择退出实验室或者中断一线科研。在国外,很多女性即使怀孕了,只要医生评估安全,就会坚持一线科研。“因此,女性科技工作者要有更多的坚持和付出,才能克服自身的某些天然弱势。”
本报记者 马亚宁
相关链接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一项用以奖励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女性科技人员的专业奖项,是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于2004年联合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