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尘之舞
张怡微
  张怡微

  2007年,我参加了《上海文学》杂志举办的第三届“中环杯”中篇小说大赛并获得新人奖,在《上海文学》发表了中篇小说《我真的不想来》。那一年我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念大二,虽然已在《萌芽》上发过一些校园小说,但还远远算不上一个青年作家。

  收到我投稿的编辑是姚育明老师,我第一次见她时非常紧张。她说“你是写‘过年磕头’那篇的小姑娘?写得蛮好的,就是有点冷。”我还特地带了两个新写的短篇给她,她读后选了《婚事》一篇刊登,发表时改名为《婚债》。

  颁奖时,来了许多获奖的作家,如乔叶、葛水平。我原来只在杂志上看过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怎么说话。只记得,我和另一位获奖者李晁战战兢兢坐在一起。他一直担心奖金弄丢,吃饭前特地跑回了宾馆把钱放好,害金宇澄老师一直在找他。吃饭时金老师说到什么是好的短篇小说,他用了一个比喻我记了很多年,“就是一条鱼最好吃的部分,当中那一段。你不必交代头和尾,你就从最好吃的地方吃起。”

  如今李晁已经成为了《山花》杂志的青年编辑。当年获奖的那篇小说是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因而他一直说,“《上海文学》是我们的母刊。”我觉得他说的“我们”里有我。

  我当时也没有意识到那篇小说对我的意义。但小说发表以后,姚老师和张重光老师推荐我加入了上海作协,我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会员,而后又成为了签约作家。这个过程,全仰赖《上海文学》的鼓励和帮助,我非常感激。记得我到办公室填写简历,金老师看了一眼说,“原来你已经写了那么多东西了,算一个老作者了。”许多年后,当我回想起那一幕,发现就连当时每个编辑座位上稿纸、杂志的高低我都记得,巨细靡遗,恐怕是出于紧张和敏感。即使没有做错任何事,还是有一种深切的惴惴不安。

  我从高中时就买《上海文学》,没想过有一天可以买到有自己小说的杂志。而从《萌芽》到《上海文学》,我觉得自己成年了。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意味着一种责任、信任。像背对长辈绵长的目送继续趱程,明知道还不起,却又舍不得失去那一份厚重、深沉的温馨。

  去年《上海文学》的“海上回眸”专栏用了我的散文《旧时迷宫》。这个题目也是编辑改的,我很喜欢,后来成为了我一本小说集的名字。彻底告别青春写作,我写了一系列工人新村题材、家庭题材的长篇、中短篇,是《上海文学》给了我第一块垫脚石。

  时逢《上海文学》创刊六十周年,我和许多上海的年轻作者一样,都将它视为自己的家人、永远的长辈。受到的恩惠太多,回报的太少。

  我是微尘,她是大海。我们是须臾,她是永恒。

  十日谈

  《上海文学》之缘

  又到一年的岁末了,明日起刊登一组《书的故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6版:早教沙龙/校园内外
   第B07版:人才周刊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2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年度评选
   第B16版:年度评选/汽车周刊
发明货币
马泳斋白斩鸡的垫底
孙思邈养生小识
记忆在茨淮新河
杏仁茶控
微尘之舞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微尘之舞 2013-12-25 2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