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流媒体和日本国内媒体认为,安倍的参拜行为是日本国际关系的一记“乌龙球”,这种“挑衅之举”让日本更加孤立于国际社会。
美国《纽约时报》27日发表题为《日本危险的民族主义》社论指出,安倍上台后一直推动将日本军事力量从防卫型转向战争型,参拜靖国神社是计划中的一环,其最终目标是修改严格限制日本发动战争的和平宪法。美国必须让安倍明白,这个计划不符合地区利益,安倍的行为已经动摇了美国的信任。
只能“事与愿违”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社论中说,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实属“挑衅之举”,很可能“进一步削弱安倍的国际地位”。
社论说,安倍因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而声名狼藉,一直致力于增加防务开支、修改日本战后“和平宪法”。安倍利用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等因素,寻求与美国更加紧密的防务合作。但当安倍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他显然将自己的政策与日本战前的军国主义相联系,只能“事与愿违”。
美国《华尔街日报》27日发表社论说,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已经招致中国、韩国以及美国的批判。日本高官坚持掩盖日军在二战期间使用化学武器以及“慰安妇”等战争罪行足以令人感到不安,而且成为日本“战略上的负债”。
英国广播公司(BBC)援引国际问题专家的话指出,明知会伤害中韩人民感情,安倍仍然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他希望向国内右翼势力表明自己的强硬。
托词苍白无力
日本政府官员在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曾辩解,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和美国总统前往阿灵顿国家公墓吊唁的意义“没有差别”。这一托词也遭到媒体批评。
《澳大利亚人报》在社论中说,靖国神社供奉着200多万在战争中死亡的日本军人,却也包括东条英机等14名“对最残忍和最无人道暴行负有责任的”二战甲级战犯。
社论提到:“这些甲级战犯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发动残酷战争,日军不断对平民实施屠杀、强奸以及生物化学武器袭击,致死人员数以百万计……参拜靖国神社会引起如此强烈反应,安倍不应该感到惊讶。”
《华盛顿邮报》认为,日本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始终采取回避态度。“靖国神社对中国、韩国以及其他战争受害国意义特殊。”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说,安倍执意参拜,给日本内政、外交造成重大影响,显然不符合国家利益。
日本《朝日新闻》逐条批驳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的诡辩。文章说,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事关日本领导人如何认识侵略战争等历史认识问题。战后日本人发誓永不再战。但是安倍执意参拜,只能说他在表达完全相反的态度。
安倍政权试图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允许自卫队行使集体自卫权、修改宪法,但又说要走和平道路,这让人感到荒谬。靖国神社内的游就馆内还展示了肯定战争行为的内容。安倍“不想伤害邻国民众感情”的说法成立吗?
盟友陷入尴尬
美国《华尔街日报》28日在题为《安倍风格让美国尴尬》的文章中说,安倍25日作出一系列承诺,促使冲绳县政府批准为推进普天间基地驻日美军搬迁而申请的名护市边野古地区填海造地计划,为基地县内搬迁铺平道路;几乎在同一时间点,安倍作出参拜靖国神社之举。
文章说,短短几天时间,这名日本首相既因推进普天间基地计划而获得美国赞赏,又因参拜问题引起美国“失望”,给正在亚洲寻求日本帮助的华盛顿决策者带来“挑战”。
《华盛顿邮报》认为,一些人认为,安倍有意挑起地区紧张局势,是为了说服民众支持修宪及军事改革。“但他冒着在(亚太)地区遭孤立以及与美国合作更加困难的风险,这两种后果日本都承担不起。”
《澳大利亚人报》认为,安倍执意参拜,显然预期到这会让自己在国内“政治得分”,但从日本国际关系而言,这次参拜更像是一记“乌龙球”。
社论说,安倍不仅得罪了中国和韩国,还得罪了美国,让包括澳大利亚在内、一直在地区局势上倾向日本的“朋友和盟友”更加为难。
日本航船转向?
韩国《朝鲜日报》发表社论说,安倍此举表明,在历史问题及领土纷争上,日本不惜在军事和外交层面与韩中两国进行正面对峙。日本这艘航船已经改变方向,韩国需要从全新角度制定对策。 徐超 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