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缺失
“鹿鸣”虽得救了,然而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却令人深思。鹿鸣书店建于1997年,创办者之一的顾振涛是复旦中文系的研究生,他告诉记者,书店刚开张的时候,周边的书店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左岸书店、心平书店、学人书店、庆云书店等等,林林总总,各有特色,不下十余家。让顾振涛痛心的,不是自己竞争不过那些“对手”,竟然是竞争者的一一离去。
“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复旦周边那么多的书店已经悄然消失了,只剩下我一家还在坚持”,顾振涛对此忧心如焚,不单单是为自己的生意,而是为母校周围人文环境的缺失而担心。
不仅是复旦,类似的小书店也在上海其他高校附近逐一消失。松江大学园区是上海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地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王老师在松江工作多年,她介绍说,在学生最集中的文汇路,可以看到礼品店、食品店、电脑店,却看不见一间人文书店。同济大学打造的环同济圈内,各类公司、设计屋林立,却鲜见一家书店。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周边的几家书店,经营无以为继,交大学生提出了“抢救校园书店”的行动,并在全校开展大讨论。
如今,网上购书越来越方便,有人就此认为,实体书店的萎缩在情理之中,但有识之士指出,这仅是一种表象,书店的衰弱根源在于整个社会阅读能力的退化。著名作家、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在一次大学生诗歌大赛上说道:“现在的学生普遍都在‘浅阅读’,而文化消费则是‘快餐式’的。”
重归人文情怀
记者了解到,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周边,传统书店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哈佛大学附近的哈佛书店,已有70多年历史,每天还是有许多学者、学生驻足;纽约大学周边,分布着数十家各具特色的书店,这里仍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一名美国大学生曾对记者说:“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会布置阅读课,阅读的习惯保持至今。不是看网络,而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
顾振涛说:“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周围,如果没有了书店,如同失去了灵魂。我之所以坚持,希望书香重新飘回校园。”他有一个梦想,希望上海几十所大学周边,出现数百家专业学术书店,有天文的、地理的、军事的、历史的、外语的,大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不仅是为了买书,更重要的在于交流。如此,大学才能重归人文情怀。顾振涛说,这固然需要政府、高校的支持,但归根到底,需要我们基础教育的转变,“让每一个孩子从小都爱上书吧,这才是校园书店存在的理由。”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