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窠银窠,不如窝里的草窠——老古话总有道理。
我到长宁区新泾五村采访。一幢老公房,二楼住着72岁的徐老伯伯,六楼住着62岁的老郭,两人面熟陌生,不大搭界。徐老伯伯觉得老太婆死后一个人真没意思,孤独,郁闷,加心脏病,每天早上起床都不晓得做什么。
住在杨浦区的女儿说:爸爸,你把房子卖了,搬过来和我住吧?
徐老伯伯低着头一言不发。
小的真是拎不清!你可以说“搬过来和我住”,但绝对不能说“把房子卖了”。即使只有30平方米,即使一室一厅值不了多少钱,但最好不要动老人的草窠。草窠就是“根据地”,“根据地”没了就没有退路。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叫做“不言而喻的常识”。
后来,居委会实施长宁区政府布置的“双结对”计划,请刚刚退休的老郭帮帮徐老伯伯。从此,老郭每天清晨下楼到菜场去,总到二楼徐老伯伯家弯一弯,问问有什么小菜要带。买完小菜又到徐老伯伯家去弯一弯,把带来的菜递过去。下午两三点钟,老郭必到徐老伯伯家去坐一会儿,喝喝茶,聊聊天,东拉西扯。每天晚上七点多,老郭必打电话给徐老伯伯,道一声晚安,问一声身体可舒服。
“双结对”计划很精彩,但也无奈,如果不是老帮老而是小帮老,就完美了。
后来,徐老伯伯把家里的钥匙交一把给老郭;后来,徐老伯伯给女儿打电话:我在新泾住得蛮好,不搬到你那里去了。
丢了草窠,心里空落落,据说动物都是这样。徐老伯伯的草窠天天有人走动,他就满足了,这是世界上最温暖的窝。
现在时兴一个家族住一个小区,靠得近,有照顾,但不是一个门档子进出,各归各。沈乐夫妇决定把爸妈的石库门房子卖掉,换成他们小区的三房两厅。
妈妈不同意:卖掉石库门的钱换得到三房两厅?沈乐很爽快:多出来的钱我来贴。
爸爸说:你来贴我们更不搬了。我们住草窠住惯了,邻里之间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合肥路附近有三个菜场和两个医院。搬到你的豪华小区连个人影都没有。
爸妈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你贴了钱到时候你的名字就要加进来了……
手中有房,遇事不慌,不要以为只有青年人才这样认为。手中有车,遇事照样要慌,一辆普通的轿车值多少钱?
草窠是安身之地,小一辈最好不要触动它。到老了,也许什么神经都有些麻木,唯有这根神经异常敏感,看起来它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