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级转诊
社区康复扫除障碍
不久前,48岁的刘先生发生了颅脑外伤,经过综合医院的治疗后,他转到了松江区乐都医院,接受了一个半月的康复训练。当他独立行走二三十米距离已不成问题,并经过语言、认知、运动等各方面评估后,刘先生得以正式出院。
刘先生回家之后,新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治疗师王医生“跟进指导”。两个月后,王医生在一次随访中发现,刘先生的上肢功能有退化的迹象。他立刻向乐都医院康复科主任袁海新报告了病人情况,然后请松江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主任郝又国一起来到病人家中,制定了下一步在社区接受康复训练的计划。一个多月的康复后,刘先生的各方面功能恢复良好,重新具备了回归社会的能力。
“2013年,从综合医院转介康复中心的有143位患者,从康复中心转介社区康复医学科的有46位患者,大多是病情稳定的脑卒中、骨折、关节置换、脊髓损伤等患者。”松江区中心医院兼乐都医院院长高臻介绍说。
康复病区
安上红绿灯横道线
“康复病人的转诊,卫生部有一套评估标准。符合一定条件后,可以从三级医院转到二级医院,二级到社区。”陈文华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2012年,乐都医院作为区域康复中心,增挂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中心,陈文华的工作重心,也放到了这里。
在医院内,3楼4楼皆辟为康复医学科病区,目前有85张床位,明年预计将增至100张。2楼是康复门诊大厅,地上划着醒目的人行横道线,远处有一盏“红绿灯”。陈文华介绍说:“这是康复病人功能评估的一个模拟情境,例如他要出门买菜,马路有30米宽,红绿灯20秒。我们就看看他,能不能在20秒内走完30米,如果可以,说明他通过了该项评估。”在6楼的康复训练区的作业治疗室内,还有很多模拟的生活情境,例如插销、开关、旋转瓶盖等,其他的还有运动治疗、言语治疗、物理治疗等。
康复中心还建立了一套信息转介平台,所有患者的康复记录、康复指导能无缝化地传递给康复体系中的所有成员,并实现跟踪随访。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