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大学“见物不见人”
《复旦名师剪影》记录了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文、理、医各学科许多名师的辉煌业绩、崇高风范,是弘扬复旦优秀传统的一项校园文化工程。
复旦的两位老校友陈至立、韩启德分别为文理卷和医学卷作序,杨玉良为书本作总序。
杨玉良在序言中坦言,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先贤们的叙述道出了大学的本质属性,即,道德、学问、大师和学生。遗憾的是,近年来有种让人既恨又难以摆脱的倾向,即各个学校均在各种场合列出了对本校有利的各类数据来叙说自己的学校。
杨玉良说:“我也十分清楚,这样的定量叙述对有关部门还是很有效的,通常可以为自己学校换取诸多的实际利益。但是,‘物’化了的大学本身对学生施加了功利性的暗示,它更使得作为大学里的‘人’的教师和学生的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使得大家对大学教授、学生乃至校长的批评变得粗鲁、野蛮,有时甚至毫无理性可言……恰如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所言,现在对大学的论述并不理想,导致我们拼命在上面涂鸦,导致我们没有精神家园。”
有故事的大学才有魅力
杨玉良表示,希望《复旦名师剪影》的出版发行,能够让“人”的因素重归校园。
他说,希望通过这本介绍名师的书本,向复旦的教师尤其是学生讲述复旦名师的故事,并以此培养我们新一代的复旦学人,“这里用‘故事’二字有我的考虑:一是因为‘故事’要比‘校史展览’更加细致、具体,更加鲜活,也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学术活动;二是因为我相信大学需要故事,有故事的大学才有魅力。”
杨玉良表示,复旦的青年教师和莘莘学子在细读这本书后将会发现,复旦人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复旦人?复旦人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价值,建立怎样的人生坐标?他希望复旦的青年朋友们深思之、慎抉之,践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