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成球形更实用
2012年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中,使用了一款长航程极地漫游机器人,并让它首次自主行走在南极冰盖。而此次的球形机器人则不同,在通过测试后,它将真正实现在南极的登陆和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该款球形机器人的设计,借鉴了美国的球形机器人先例,目的在于更为方便滚动和实际运用,较之前国内的极地机器人设计有了质的创新和突破。
其直径为2.8米,由双层柔性球膜组成的具有柔性减震功能的外部球壳保护系统、球形内外大气联通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以及内部通信系统等构成。内球体表面装备的太阳能薄膜,为球形机器人身上的电子设备提供电源。外球体在风力驱动下可进行长航程极地漫游,风力无穷则动力无尽,与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中运用电力驱动的机器人相比,能行走更远的距离。
可投放于未知区域
该机器人是由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龚振邦、罗均、谢少荣教授、唐智杰副教授和蒲华燕博士等组成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目前尚在测试阶段。上海大学在邮件中所获得的信息,就是近日极地漫游球形机器人在南极数据空白地区测得的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及机器人定位信息和运动速度等参数。
据悉,在本次科考顺利结束后,研发人员还将综合各项数据,再对这款机器人进行改良,准备随我国下一次南极科考队再次出征,并正式投入应用——在今后可将球形机器人作为抛弃型科研工具,投放于埃默里冰架未知区域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以便为超长航程南极科考工作提供有效的测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