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上演
记者调查发现,亚马逊“低卖”之后又不认账的做法并非首次。2012年9月,一位夏先生在“亚马逊中国”以优惠价格购买了依波牌、海鸥牌手表共3块,但被无故取消订单,原有订单信息全被删除。网站说法是“不能采购到货”,但之后相关手表依旧在售。最终,法院判决交易成立。
刘先生在亚马逊购买了一台原价600多元,促销价仅30元的高倍显微镜,不料特价显微镜逾期未到,收到的却是亚马逊单方取消该商品订单的一封邮件;陈先生在亚马逊看到一款原价1999元的手机直降500元后,立即下单,10多天后,他被告知系统价格错误,订单被删除。
网友谴责
本报昨日报道“161.99元秒杀彩电被撤单”一事后,网友纷纷回帖发表看法,表示谴责。
网友“思雪忆凝”立场坚定:“一定要维权!”网友“半帅气”说:“‘毁尸灭迹’说得太贴切了!鄙视亚马逊的无耻行径。”网友“UMBRA”看不下去:“亚马逊仍然在装聋作哑。这是要负隅顽抗到底了啊。”网友“虫书”写下这样的话:“以前说单价输入错误,还起码找了个借口再删单,现在连借口都懒得找了。”网友“shineofleo”谴责:“耍赖啊!他们吃准了消费者不可能告他们。”
态度依旧
昨天下午,“亚马逊中国”方面终于联系记者,就相关问题作了一番解释。
相关公关人员回应称:当初这款长虹LED彩电上架时,是无货的状态,亚马逊为满足消费者需求与厂家协调采购,但厂商表示无法满足货量,故取消订单;目前在“亚马逊中国”网站销售的长虹同款已调回原价的电视,是由第三方卖家在亚马逊平台上销售的,并非亚马逊自营商品。
记者问,事发已近2个月,有169位消费者发送律师函,为何亚马逊不回应?对方回答:“目前已经进入司法程序,不便回应。”记者又问目前处理方案如何?对方说:“与供货商积极协调,但仍无法采购到货品,为了避免消费者长时间的等待,故取消订单。”并称,“亚马逊中国重视消费者需求”。
只是,明知无货而上架销售,是否涉嫌虚假促销?“死不改口”不肯履单,又怎么能体现“重视消费者需求”?
本报记者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