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爷爷毛泽东》之后,毛泽东嫡孙毛新宇再推亲情力作《母亲邵华》(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年12月版),讲述第一家庭鲜为人知的故事。本报今起节选连载。
1.令外公热血沸腾
我的外公陈振亚,原名陈苏,出生在湘西北武陵山区(今湖南省石门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像祖辈们一样,他从小跟着大人下田插秧割稻,上山打柴、放牧、采药材,冬天下河破冰捞鱼,还当过铁匠的小徒弟。少年时艰苦贫穷的生活赋予了他倔强坚韧、疾恶如仇、不畏强暴的个性。
十二岁那年,外公去地主家当童工,伺候小东家。出乎东家意料的是,心性聪颖、记忆过人的外公也跟着小东家“偷”学了不少字,背熟了《三字经》《百家姓》,还读了《论语》《大学》《增广贤文》。外公不但粗通诗文,后来还学会了打算盘、记账。
十五岁那年,外公动员比他年龄大许多的雇工一起进行罢工斗争,虽然后来因事情泄露而被地主关押,但这次斗争,无疑增长了他勇于抗争的胆魄。后来外公又向锡匠师傅学手艺,准备靠器皿制作谋生。
鸡鸣狗吠,日升月落。旧时的湘西北农村以低沉缓慢、周而复始的节奏,弹奏着它古老而又贫瘠单调的音符。昔日从皇宫或长沙传来的信息,翻过崇山峻岭,往往已是时过境迁。然而,辛亥革命的强音却仿佛长了翅膀一样传遍湘江两岸,民众积压已久的反帝反封建的怒火爆发了出来。军阀在混战,革命力量也应运而生。与石门毗邻的桑植人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来到石门组织武装。这时,尽管外公还不能理解辛亥革命的主张和目的,但他已经开始强烈地感觉到人穷不是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等社会一定要推翻。
1923年,外公二十岁,他离开家乡,到北洋军湘东第二师当兵。在那里,他过了三年旧军队生活,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然而,旧军队兵匪勾连、欺压百姓、奸淫抢掠的龌龊风气以及巧取豪夺的发财之道,却与他劫富济贫、济世安邦的理想格格不入。与此同时,国民革命的高涨和湖南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一次次令外公热血沸腾。
1926年5月,北伐军开始入湘,湖南沿途的中共党组织发动和领导党员和农民积极参加北伐。外公立即弃暗投明,加入到了革命队伍中。由于他既有文化又有军事本领,没几天就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当了一名班长,并有幸在攻占武昌时被编入黄公略的连队。年长外公五岁的黄公略是湖南湘乡人,他俩身上都有湖南人的机智和勇敢的特点,攻城时,他们一个身先士卒登高破城,一个冲锋陷阵大刀开路,一仗下来,各抒豪情,相见恨晚,从此结为志同道合的兄弟。黄公略曾在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学习过,见多识广,健谈善言,虽然这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其革命倾向却十分鲜明。外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最初了解,便是由黄公略启蒙的。
1927年,黄公略赴黄埔军校高级班军事科学习,年底参加张太雷、叶挺等人领导的广州暴动起义,而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黄公略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三团(彭德怀任团长)随营学校校长,随后在第三团当三营营长,在官兵中宣传革命思想,潜心培养军事骨干。外公陈振亚就是他培养的对象之一。
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后,湘江两岸一片腥风血雨。就在此时,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发生,这一变化如霹雳震天,预示着我党与旧阵营彻底决裂的急风暴雨即将到来。
1928年7月21日,黄公略率部参加了彭德怀、滕代远等人领导的平江起义。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外公由黄公略介绍入党,并任红五军第四团五连连长。10月,红五军军委与湘鄂赣特委举行会议,决定将五军与各县游击队混编为五个纵队向井冈山进发,与爷爷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军会合。黄公略担任二纵队队长,外公升任二纵队六大队副大队长兼中队长。会后,红五军兵分两路,彭德怀、滕代远率军部直属队和四、五纵队向南冲破敌人包围,前往井冈山寻找红四军,留下来的一、二、三纵队由黄公略统一指挥,担负起保卫和发展湘鄂赣根据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