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同行前两天在微信朋友圈里抱怨,为了咨询居住证的事情,半个小时内轮番拨打某街道受理点的3个电话,不是没人接就是忙音。打到信访窗口,对方回复:民生热线是很难打的,你继续打吧。
看了之后颇有感触。半个月前,我在办理公积金冲还贷事宜的过程中遇到小麻烦,在公积金管理中心查到的原因是,贷款信息未及时更新,建议我找放贷银行。打了两天电话,好不容易找到银行信贷部,对方说,信息已经更新了,建议找公积金中心。再拨打住房公积金热线12329,话务员说,他们只能根据银行发来的信息操作,又把“皮球”踢回给银行。银行的人支招:你得去公积金中心当场问!得!兜了一圈,还是回到起点,工作人员听完我冗长的叙述后,递给我一张小纸条:某住房置业担保公司的地址和电话。
我和我的同行,在办事的过程中,刚开始都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一是我们办的都是私事,公私要分明;二是对有关部门的行政效率和透明度有信心,觉得窗口行业的服务意识并不差。结果证明,我太乐观了。后来,我还是被迫找了熟人,才解决了这个小麻烦。
事情虽然了了,心里却感到很无奈。记者尚且有几分薄面,几分渠道,能托人办点事,可普通老百姓呢?明明只要传真两张复印件到担保公司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反复打电话、来回跑现场,浪费的不仅是办事人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也在耗费这些窗口单位的行政资源,无形中助长了“托关系、走后门”的风气。
老百姓办事还是难,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央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个别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仍存在官僚主义的作风问题,遇到问题就推,只想着少担责任、多享清闲;另一方面原因是制度不够健全,未能及时总结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捋顺服务流程,明确责权,修补机制中的漏洞。
平时,我也没少报道某局某区某街道积极为百姓解决急难愁事的新闻,经常套用的一句话是“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现在看来,这样的要求高了点,还是先从“把百姓的事尽力办、认真办”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