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看到古代朝鲜的宫廷里有专门管酱缸的女官(尚宫),觉得非常好笑。就那几只酱缸,在中国,恐怕几个村妇便能搞定了吧。又见大长今学做所谓美食,基本上就是在一大锅的水中,放入一大勺酱,再将切好的其他蔬菜如萝卜、白菜(特地强调是大明皇帝送的,表示很珍贵)、香菇(这个有点存疑,不知那时有没有香菇)以及煮过的牛肉切片一一放入其中。最后端到皇帝手上,得到点赞(点头称赞),算大功告成,便对朋友说,韩国料理实在不算高明,一锅酱油汤乱炖,也能算绝世美味?没想到朋友那几天也被长今迷住,比我看得还仔细,听我言,赶紧驳斥:哪里论得上酱油汤,仅大酱汤而已。言下之意,若真是酱油汤,应该比大酱汤还要高级。
作为一个吃货,日常里是会在一切与美味相关的事体上多个心眼的。为了确证酱油要比大酱更加美味,我专门到将中国的制酱和酱油酿造技术继承革新、发扬光大的日料中去比较。先比较超市中的日本大酱和酱油的价格,总体上来说大酱便宜酱油贵。再看品种,大酱的品种少,不外乎白酱、黄酱、赤酱,而酱油的品种多达数十种。再去日料店品尝,大酱在这里被叫做味噌。想到日本人使用汉字的规律,顾名思义就是增加味道口感吧。不过这味噌在制作日料的时候用途比较单一,主要用来煮物,而酱油的用途可就相当宽广了,蘸、煮、煎、拌,几乎无处不在。即便同样用来做汤,大酱汤(味噌汤)的滋味是固定的,但是酱油汤却可以千变万化,只要酱油的品种不同,只放一味酱油作调味的汤也生出不同的味道来。酱与酱油的这种区别,源于酿造的的技艺、工序和目标的差异。
大酱或者味噌, 只是用大豆和麦加盐发酵而成。酱油的酿造要复杂得多。它用的原料与酱一样,是植物性蛋白质和淀粉质,但必须是榨油后的豆饼,或溶剂浸出油脂后的豆粕;淀粉质原料要采用小麦及麸皮。制作的时候,这些原料要经蒸熟冷却,接入纯粹培养的米曲霉菌种制成酱曲, 再把酱曲移入发酵池,加盐水发酵,待酱醅成熟后,以浸出法提取酱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曲霉在曲料上充分生长发育,并大量产生和积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这些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酱油的味。如蛋白酶及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产生鲜味;谷氨酰胺酶把无味的谷氨酰胺变成具有鲜味的俗谷氨酸;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糖,产生甜味;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能将细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淀粉酶水解等更彻底,也使酱油的鲜味更加细腻、质感更加清澈。因此,从工序来看,酱油应该是从大酱提取的精华,它给食物增加鲜味的能力也更加强大。一锅汤做成味噌汤,要放一大勺大酱,做成酱油汤,只要一小勺酱油。
人体是弱酸性的,用大酱或者酱油养成的东方肠胃,内部的蛋白酶环境大概与用奶酪、黄油养成的西方肠胃不一样吧,不然,为何去到西方一年半载的中国人,总惦记着家乡味道,以至于最后让中餐馆遍地开花了呢?这是胃里的蛋白酶在作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