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食在广州”。这说明广东菜即粤菜极受欢迎。
这话也真不假,广东菜在旧上海就曾独占鳌头。例如上海解放前最繁华的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凡是招牌在南京路上的饭馆,除了几家西菜馆、三家上海点心店(五福斋、五芳斋、沈大成),全部是广东菜馆。如若不信,我来说给大家听听,它们是山西路西首的冠生园,浙江路口永安公司的大东、先施公司的东亚又一楼,金华路口的大三元、陶陶,广西路口新新公司的新都、新雅,云南路口的南华,西藏路口大新公司的五层楼。
不过上海是五方杂处的大城市,自然各种菜都有,只是当时最重要的地盘让广东菜占了,本帮菜馆几家著名的老正兴也只好开在二马路和山东路等处。
广东菜独霸南京路的局面,解放后开始打破。当时统一规划,冠生园改成四川饭店,卖四川菜,大三元改成闽江酒家,卖福建菜,南华改成燕云楼,卖北京菜,燕云楼起先还保存南华这个名称,不伦不类,叫“南华燕云楼”。几家公司的酒楼后来也停办了。南京东路就保存新雅饭店一家广东菜馆,一直保存到如今。
如今老牌广东菜馆,除了新雅,还有福州路的杏花楼一家。偌大的静安区,原有的一家珠江酒家也关掉了。反正广东菜如今已没有昔日那种辉煌。
回过头来再说“食在广州”这句话。我小时候在广州,广东人大多爱吃,我的长辈也爱吃,每逢星期六星期日就带我去“行街”(逛街)上馆子吃,吃的都是广东菜。当时广州供应的是清一色广东菜。抗战后我长住上海,广东菜虽仍是我的首选,但我也爱吃各帮菜,为了吃四川菜还特地学吃辣。各帮菜有各帮菜的特色,是不能取代的,连各帮菜厨房的气味也不同。早年南京西路珠江酒家的厨房沿马路,我一经过,就闻出广东菜的气味。
前几年我去北京,朋友请我去一家上海菜馆,一吃,根本没有本帮菜味道。可能是厨师不地道,也可能是为了适应北京人口味,把本帮菜改变了,不过吃不到本帮菜特色,总是可惜。但上海的各帮菜一直保持着各帮菜的特色。在上海不像在广州只能吃到广东菜,上海各帮菜都有,想吃什么菜都能吃到,又比较地道,因此我认为还是应该说:“食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