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表示:不少人困惑于为什么在广义货币M2数量庞大的同时市场上会感到所谓“钱紧”。实际上,银行的资产扩张以及表外的诸多金融产品创新,都直接或间接需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础货币)的支持。各类融资活动越活跃,就越是会消耗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导致对流动性(基础货币)的需求上升。
负债结构和期限结构的复杂化,也会导致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变化更为敏感。反过来理解,随着金融创新加快、金融产品更趋复杂,要控制住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条件,就需要更多依靠银行体系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来发挥作用。而当流动性这个闸门开始对融资过快扩张起调节和制约作用时,就会以作为流动性价格的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表现出来,数量和价格的联动趋于上升。这意味着市场利率对于经济形势和供求变化的反应会较以往更加充分,需要容忍合理的利率波动,由此起到引导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主体行为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推进、经济结构性因素和开放环境下的外溢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从利率管制到重新找寻市场化均衡利率的过程。从国际经验看,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利率中枢往往会有所抬升,利率的波动幅度也可能会加大,这实际上是利率更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结果,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美联储讨论退出QE以来,美国国债利率上升带动全球长期利率水平抬升,2013年末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年末提高了126个基点,这对中国利率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