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坑害农村的消费者?不法商家难辞其咎。在城市人人喊打的问题食品,到了农村,却被一些人采用降低价格、改换包装名称等手段粉墨登场。由于价格低、卖相好、面子大,假冒伪劣扎堆横行,十里八乡纷纷进货,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加上一些强势村镇干部把持的商店,问题食品凭着扭曲的营销渠道,能获得见怪不怪、一路绿灯的“礼遇”。畸形市场生态背后,还有不良社会生态。
问题这么严重,监管难逃其责。固然,农村食品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农民消费水平较低与对面子要求较高的矛盾给山寨货可乘之机,但更需反思,如此明目张胆、大面积地制假售劣,生产、流通环节已经糜烂到了何等地步?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又流失到了怎样的程度?
此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问题食品的背后,是一些问题工厂、地下作坊由城市转战农村的“转型”轨迹,不从生产源头上把好关口,淘汰这些昧着良心赚钱的黑产业,假货劣品会层出不穷。
(陆文江 刊今日《京华时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