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患者伤害医务人员事件。包括此次齐齐哈尔杀医案件在内,一些伤医案件发生在耳鼻喉科科室,引起公众关注。
客观存在三原因
对于耳鼻喉科成为“高危科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平分析指出,首先是鼻部的敏感性。人的面部神经敏感而发达,稍有不适影响显著,对日常生活构成困扰的同时容易引起患者情绪变化;其二是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居多,20岁至30岁男性患者群体更易冲动,客观上增添了危险因素;其三是许多患者手术后通过仪器进行第三方检测认定没有问题,但患者仍然表示“鼻子不通气”,这也为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在国外,耳鼻喉科的重要性可以排在所有科室里面的前三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军认为,在我国,一些医院将耳鼻喉科作为小科室管理。无论是医院管理层还是医务人员,甚至是患者,会出现“耳鼻喉疾病远远不如心脏疾病严重”的认识误区。这种情况一方面不利于优秀医务人员的成长;另一方面,患者一旦诊疗情况不如预期,心理会产生落差,认为这种“小病”也会出问题,医患间容易产生隔阂。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刘鸣认为,一些病症目前在医学界尚无定论。然而部分患者不当甚至错误使用网络医疗信息,在没有复诊的情况下,直接将自己的情况对照网络医疗信息显示的病症特点“对号入座”。一些患者被误导,情绪低落甚至崩溃,直接质问医生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保护医生需细则
“仅仅惩治杀害医生的凶手还远远不够。”哈尔滨市一家医院的耳鼻喉科负责人认为,医务人员需要更加有效的保护。
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我国仍然需要继续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缓解医患矛盾。在微观层面要建立保护医生人身安全的具体实施细则,在医患沟通、健康知识普及以及医生安全保护等领域建立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措施。一位耳鼻喉科医生和同事们讨论时认为,应当在医院建立“安全门”,如果发现铁器等明显危险物品,能够及时有效提供预警。一位医生说,“应加大公众对于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这些制度在实践中落到实处,医患关系就会获得改善。”
新华社记者 熊琳 梁冬
(据新华社哈尔滨2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