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文化·旅游/长三角
     
本版列表新闻
拯救“非遗”靠进课堂?南京“非遗”专家认为不现实——~~~
拯救“非遗”靠进课堂?南京“非遗”专家认为不现实——~~~
拯救“非遗”靠进课堂?南京“非遗”专家认为不现实——~~~
拯救“非遗”靠进课堂?南京“非遗”专家认为不现实——~~~
拯救“非遗”靠进课堂?南京“非遗”专家认为不现实——~~~
拯救“非遗”靠进课堂?南京“非遗”专家认为不现实——~~~
     
2014年02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拯救“非遗”靠进课堂?南京“非遗”专家认为不现实——
大多“非遗”应“活态传承”
梅璎迪
  这几天南京的南博老茶馆、老门东问渠茶馆冷清了不少,新春期间挤满观众听一出白局演出的盛况一去不返。寥寥几个观众,每场几十元的演出报酬,老艺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都进课堂不现实

  白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原产地”的南京不仅乏人问津,其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也超过了70岁,后继无人。面对可能消亡的结局,白局的老艺人们坐不住了,他们迫切希望这一“非遗”项目能进中小学课堂,似乎“从娃娃抓起”才是拯救这一即将失传老曲艺的唯一出路。

  “中国目前有非遗87万项之多,难道都要靠进学校才能传承下来吗?”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让中小学生的课表跟着“非遗”项目一道扩容,显然不现实。贺云翱教授长期从事国家和省市文化遗产相关科研课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担任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

  在贺云翱看来,非遗传承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需要文化自觉,这是课堂灌输所无法做到的。比如2010年前退出中小学课堂的珠算,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小学必学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备科目、大中专院校会计系必修科目。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珠算不可避免地被淘汰和边缘化。即便早些年进过课堂,考试必备,但随着时间推移依然逐渐为大众所淡忘。

  活态传承是途径

  “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发展会消失,这也是必然的。”贺云翱说,现在有些专家一说非遗传承就笼统地提“进课堂”,这在操作层面上既不现实也不可行。

  此外,学生本来就要面对学业压力,再挤压时间学习非遗,这也是不可行的。“在近百万项非遗中应当普遍进入学校,并加以发扬和传承的只有像书法这类具有世界性非遗、涉及中华文化核心的项目。大多数地方性非遗项目还是要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体验等来‘活态传承’。”

  那么非遗进课堂还有没有意义呢?贺云翱认为两者最好的契合点在于传承和产业的互相结合。比如“宜兴紫砂制作技术”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就被引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校和宜兴丁蜀职业高中,开设成专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这一非遗文化不仅在产业化过程中被很好地传承下来,而且其取得的经济效益将有助于非遗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梅璎迪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索契冬奥会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A25版:人才周刊
   第A26版:留学移民/人才周刊
   第A27版:人才周刊/移民热点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本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家长会
   第B04版:早教沙龙/教育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大多“非遗”应“活态传承”
金坛“诸葛村”发现清代皇榜
南京大屠杀档案原件首次公开
香雪梅花甲天下
杭州飞来峰造像龛残损严重
苏州3镇荣膺“国家园林城镇”
新民晚报文化·旅游/长三角A24大多“非遗”应“活态传承” 2014-02-19 2 2014年02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