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0月,国共内战进入关键时刻,蒋介石催促在国外的卫立煌回国,让他去接替陈诚所担任的国民党军在东北的主帅职务。迫于蒋的压力,卫立煌只得就任。此时,赵荣声已由安徽回到上海,他在南京时遇到了表兄张友鸾(《南京人报》报人),帮了几天忙,却遇到了叛徒袁晓轩。为了甩掉这个“尾巴”,赵又来到兰州,找到时任甘肃省主席的郭寄峤,郭安排他到西北日报社担任社长。1949年,兰州解放前夕,兰州学生发动了旨在反对内战的学潮。当时郭寄峤拟武装弹压,幸亏赵荣声从中周旋,向郭寄峤力陈利害关系,终于和平解决,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
4.“右派”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赵荣声被安排在工会系统工作,最初担任全国总工会文教部负责新闻发布的工作。由于他没有任何介绍信或可以证明自己是党员的证件,全总机关的党总支让他写简历交组织审查,但赵认为自己奉命做统战工作十余年,卫立煌却以“东北剿匪总司令”身份成为战犯,又逃往香港,他自感有负党的嘱托,没有完成党的任务,也没有任何成绩,所以只写了一份检查,而党总支也没有承认他的组织关系。此后,赵荣声被调到工人日报社工作。反右运动后期,由于赵荣声卧底的那一段历史处于秘密状态,无人知晓,在反右运动的重灾区工人日报社,他“理所当然”地被划为“右派”,下放山东,实行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赵荣声得以恢复名誉。离休前,赵荣声是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副社长。1995年,赵荣声因病去世。
谢和赓:红色秘书的特别潜伏
谢和赓,1912年生,广西桂林人。他是一位更具传奇性的人物,当过许多人的秘书——冯玉祥的秘书、吉鸿昌的秘书、李宗仁的秘书、白崇禧的秘书,甚至是蒋介石大本营国防会议的秘书,以及国民党中央军委的秘书,等等。说到他的卧底经历,还要提到他的二哥谢铁民。谢铁民是广西中共党史上的著名人物,是广西学生爱国运动的领袖,在1927年蒋介石实行“清共”时英勇就义了。哥哥的影响和遭遇让谢和赓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1.奉命打入桂系势力上层
谢和赓早年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1932年底,面对“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国难,他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察哈尔抗日前线。翌年3月,他经冯玉祥部队中的中共人士宣侠父的介绍,秘密加入共产党。在抗日同盟军中,谢和赓是一个三等兵。由于表现出众,他被吉鸿昌委任为上尉秘书兼司令部教导队教员,还先后担任过冯玉祥和吉鸿昌的秘书。
察绥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党组织派谢和赓潜回广西,打入桂系势力的上层,宣侠父也随同谢和赓去对桂系上层进行统战工作。行动之前,中共北方局向谢和赓交代了工作原则:一、站稳脚跟,调查和研究桂系上层的军政情况;二、设法争取接近李宗仁、白崇禧;三、秘密开展发动全国抗日的宣传和鼓动工作;四、每月或两个月写信给天津吉鸿昌(其时已秘密加入共产党)的饭店经理,随便说几句无关紧要的话,不用真名,作为与组织的联系方式。当时谢和赓的代号是“八一”,他只与宣侠父保持单线联系,直接受周恩来和李克农的领导。
在南下前,谢和赓手持吉鸿昌的信函,上泰山拜见了冯玉祥,冯玉祥也为谢和赓写了一封介绍信。冯玉祥还答应给李济深写信,请李济深向李宗仁和白崇禧推荐谢和赓和宣侠父。此前桂系在崛起和反蒋的过程中曾得到过冯、李的支持和帮助,于是看了他们的介绍信之后,李宗仁和白崇禧便对谢、宣有了一定的信任,决定留用二人。
1934年冬,谢和赓被派任广西工商局研究员及建设厅工商科一等科员。不久,他起草了一些计划和章程,其内容基本迎合了当时桂系标榜“自治、自卫、自给”的所谓“三自”政策,受到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嘉许。随即,谢和赓被授予一枚第五路军总部的特别出入证章,凭此无须经岗哨通报,便可随意出入李、白的住处。谢和赓感到时机已成熟,遂多次向李宗仁和白崇禧推荐同来的宣侠父,称其此前在黄埔军校以文武双全著称,又擅于做联络工作。于是,宣侠父被委任为广西绥靖公署上校咨议。谢和赓和宣侠父在桂系站稳之后,常常在工作之余去邕江江畔的临江花园秘密接头,彼此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商量应对之策,并向中共党组织汇报有关情报。
2.建议白崇禧接受蒋介石“共商抗日大计”的邀请
1937年8月2日,蒋介石电邀白崇禧赴南京共商抗日大计。当时鉴于桂系与蒋介石嫡系的历史恩怨,以及对形势的判断,李宗仁等反对白崇禧应邀前往,白崇禧举棋不定。谢和赓连夜写信报呈白崇禧,建议白崇禧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迅速赴京,如此才能实现全面抗战,而桂系也如此才能打出广西,并提高在全国民众中的声望。白崇禧读信,深觉其言之有理,遂决定如约飞赴南京,并要求谢和赓一同前往。
中日大战在即,白崇禧赴南京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谢和赓则被白崇禧任命为其身边的中校机要秘书,职责系处理日常文件和函电。不久,白崇禧又推荐他就任大本营国防会议秘书,其职责为在秘书长张群手下进行国防会议记录和办理相关事务。是年10月,日军业已开始向南京迂回靠近。谢和赓根据敌我综合情况,总结抗战以来的正反经验,写成一份建议书——《全民性全国军事总动员纲要》。建议书写就后随即通过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李克农将文章转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时报呈白崇禧。白崇禧读后大加赞赏,并采纳了其中的一些意见,将其归纳为后来流传为抗战名言的“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李宗仁得知后也赞不绝口。不久,谢和赓又被破格提升为上校。
11月,淞沪会战国民党军失利,上海沦陷,随即日军急攻南京。就在南京沦陷之前;谢和赓随指挥部开赴战时临时首都武汉。
在武汉时,白崇禧又让谢和赓写了一份《军队政治工作与群众政治工作之关系》的讲演稿。为此,谢和赓找到了李克农,请求党组织提供相关的材料,随后谢埋头研究和起草,写成后又经李克农转交周恩来审阅。周恩来随即认真审阅,并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以白崇禧军训部长的口吻,避免了在政治训练的原则和方法方面与中共过于相似。不久,根据这篇谢和赓起草、周恩来修改的讲演稿,白崇禧向其部师以上干部和师级政工人员进行了训话,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3.在桂林和美国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谢和赓随第五战区司令部撤往广西桂林,此时,由洪深、金山率领的上海抗战演剧二队也来到桂系所辖的第五战区宣传,而此前该队在南京时,谢和赓曾奉命探望,他对演剧二队的人员已非常熟识,特别是对队中的女主角王莹,更是别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