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中国梦走进蔡振华团队李玲修 王鼎华
9.他们选中了蔡振华
许绍发特别欣赏蔡振华的品格和胸襟。调皮捣蛋的蔡振华在被许绍发“别有用心”地任命为队长后变化很大,不仅关心集体了,而且也严于律己,显示出他有当头儿的潜质。
但这时,一个巨大的打击落在这位连续两届获男团冠军的主力身上:在第37届世锦赛后,国际乒联公布的新规则几乎是针对蔡振华的球拍和打法量身定做的:球拍的两面必须是不同颜色,用倒板来迷惑对手的战术完全失效。这样,蔡振华的运动生命基本上就被窒息了。排名世界第一的蔡振华在队内的位置一落千丈,从团体和单打的名单上消失了。第38届世乒赛,只报了他和江嘉良参加男双比赛、他和曹燕华参加混双比赛。
这样的失落放在一般年轻人身上是很难理智对待的。但许绍发却看到,蔡振华能放下冠军的架子,帮代表团和主力队员干些杂活儿,并当上了陪练。在飞机上,他亲眼看见蔡振华给熟睡的新科世界冠军江嘉良盖衣服。他联想到许多事:蔡振华第36届世乒赛一炮走红后,曾写信给他所在的江苏体工队支部领导李宗汉汇报思想,要求他们“千万别把我当成世界冠军看”,“继续像从前那样严格要求我”。在回家的火车上,他主动把下铺让给一位老人却不露姓名,有人认出了他,老人的儿女给报社写信,此事才曝光……
许绍发从自己投身乒乓事业十几年的经历中领略到,如果说好的道德修养和磊落正派的胸襟对一名运动员来说很重要的话,那么这对一位教练员来说就更加重要。因为一名运动员影响的可能只是个人及其周围几个人,而一名教练员影响的则是几十个人甚至几代人!也许在许绍发心中,早已有了把担子交给像蔡振华这样有很大潜力的年轻教练的想法,所以在他即将辞职时,向徐寅生、李富荣力荐他相中的这匹黑马——蔡振华。
英雄所见略同,许绍发的推荐得到了徐寅生、李富荣的支持与采纳。李富荣找到蔡振华,对他说:“大郗辞职了,男队你接不接?”此时,没有人比李富荣更深知目前男队主教练的分量和压力了。这个岗位本来压力就大,而现在的压力增加了几倍;这个岗位本来就有风险,而现在风险更大。他们选中了蔡振华,但此时此刻,蔡振华是否有勇气和魄力来挑这副担子呢?
蔡振华没有让他的前辈失望,他痛快地答应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蔡振华开始搭班子。他首先想到的是恩师杨光炎。他认为杨指导是一位很有创新精神而又多谋善断的人,如果当年不是有幸遇到他,自己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蔡振华经过深思熟虑,作出了一个令圈内人吃惊的决定:割舍惠钧留下李晓东。此外,蔡振华邀请上海队总教练陆元盛和青年队主教练尹霄加盟。前者是赫赫有名的削球手,世界冠军;后者虽没拿过世界冠军,但有创新魄力,有能力,也是爱球如命。加上杨光炎推荐的吴敬平,五人的班子总算搭好啦!
蔡振华上任后大刀阔斧,分秒必争。蔡振华和教练组决定从队风抓起。而摆在他们面前的这个队伍,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散、懒、虚。一是散。心散神散目标散,想出国、想赚钱,就是不想打世界冠军。二是懒。训练怕吃苦,加量就叫苦,不仅身体懒,思想上更懒。三是虚。胸中无志气,打球没杀气,比赛没霸气。
为了研究下一步技术上的创新之路,教练组把40年代以来所有的录像资料观看了一遍,寻找六、七十年代实用性很强的技术,然后商讨如何在此基础上吸收新技术,制订多套方案,再逐条落实到训练中。
令蔡振华吃惊的是,在看技术资料时,队员们不时地对欧洲选手发出阵阵“哇——”“哇——”的惊叫赞叹声,就连王涛、马文革这样的主力队员也一个劲儿地自叹不如,仿佛这辈子只能望其项背而无力超越了。蔡振华气得站起来说:“瓦尔德内尔这种高水平的球他自己一辈子也打不出几个!你们再看看马文革的比赛,也有这么高级的球!”没有了大目标,训练时哪里还会全力以赴?没有扎实、科学的训练,又怎么能打翻身仗?!有一次,蔡振华很偶然地发现了队员的“热点”——打麻将!队里好多队员在晚上熄灯后聚在一起打,其中包括主力队员。还有吸烟,也在暗流涌动。以上种种,蔡振华称其为“精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