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月27日起,本报每天都能收到大量有关优秀家风家训的市民投稿,经初步整理,已收集了近十万字的素材。在这些素材中,既有“给金给玉,不如给书教子;给田给屋,不如宽厚待人”这样朴实无华的治家心得,也有“孝父母,友兄弟,教子弟,力耕作,崇俭德”这样传承已有百年的家训古法。投稿市民的身份、年龄、职业各不相同,有年逾百岁的老寿星,有“90后”初中生,有一线执勤的民警,也有对传统美德研究颇深的文史研究员,等等。
一位市民在投稿中说,每家每户都有家风家训,但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尽责”。“对自己尽责,对家庭尽责,对社会尽责,制定家训家风的意义就在于时刻提醒自己和家人,不要忘记自身的责任。”
许多市民在投稿中,将“家庭故事”作为家训家风的载体,通过讲述各自平凡的故事,展现家庭传统与人生哲理。市民李女士给本报寄来的“十二条家规”已有40多年历史,从全家蜗居艰难度日,到勤奋创业改善生活,再到儿女成家和美满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十二条家规”也在不断变化,不断提醒这个家庭不忘过去的困苦、珍惜现在的幸福。“十二条家规”与时俱进的过程,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奋斗史,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缩影。另一个残疾人家庭,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通过家训家风来培养孩子,让孩子形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性格,终于将孩子培养成一名铁肩担道义的律师,自此改变了家庭命运。还有一些有趣的家规,如“餐桌家规”,对吃饭这一最基本的家庭行为严格约束,把“吃有吃相”作为家庭成员行为规范最基本的要求。
从下周起,本报记者将与市民分享这些故事,并希望您加入到“好家训 好家风 好家庭”征集活动中来,将每一个“社会细胞”中的“优良基因”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