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困”时节话困倦和睡眠
金恒 施捷
■ 洪震教授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新民图表 戴佳嘉 制表
  【嘉宾简介】 

  洪震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复旦大学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

  中国有句俗语“春困秋乏”。阳春三月,睡眠的时间比之前拉长了,早上很想多赖一会儿床。中午软绵绵的没有精神,很想再打个盹。有些人甚至因此来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吃点什么药补补?

  懒散状态从何而来

  季节性犯困并不是疾病,而是身体为适应季节的变化而出现的生理性反应。光照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是调节睡眠节律的主要环境因素。

  在阳光的刺激下,视网膜将信息传输到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中转以后由神经纤维投射到松果体促进分泌褪黑素。后者是促进睡眠的重要激素,脑内褪黑素水平提高,睡眠就会变深变长。

  春分以后,日照时间越来越长,脑内褪黑素水平逐渐提高,人体对睡眠的需求相应增加,这就是春天犯困的原因。

  病理性困倦要重视

  生理性困倦通常在人体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不会过于明显的影响工作生活。在睡眠专病门诊,引起医生重视的是病理性困倦,医学上称作“日间过度嗜睡”。

  这些患者的困倦病程超过3个月,会在不合适的情况下睡着,即使大量饮茶、喝咖啡或者吸烟也难以保持头脑清醒,在社交场合闹出笑话,甚至在工作中发生事故。

  如果您的困倦达到了这种程度,就需要治疗了。医学上可以通过“嗜睡量表”(见下图)来区分生理性困倦和病理性困倦,正常<9分;嗜睡≥10分;严重嗜睡≥15分。

  评分所反馈的情况有限,嗜睡者实际表现出来的症状千变万化。有些人表现为睡眠时间延长,有些则需要断断续续的打瞌睡,几分钟就很解困;有些人睡着前毫无预兆,手里的活还没有放下就睡着了;而有些人则表现为情绪激惹,动辄发怒。 

  青少年日间过度嗜睡

  青少年患者最多见的是日间过度嗜睡。这个年龄阶段承担着沉重的学习任务,困倦症状直接导致学习困难,成绩下降,影响孩子的前途。较常见的嗜睡性疾病包括:发作性睡病、特发性过度嗜睡症和Kleine-Levin综合征。 

  首先是发作性睡病,这是一种“说睡就睡”的疾病。多数患者在10岁-25岁之间起病,疾病的主要特征是:困倦、猝倒、生动幻觉和反复发作的睡瘫。睡瘫,有些地区称为“鬼压身”,患者半夜突然醒转,头脑清醒,四肢和躯体完全不能动掸。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压住了,透不过气来。有的患者睡瘫发作时还有幻觉出现,造成极大的惊恐。

  其次是特发性过度嗜睡症,发病年龄通常在16-21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最突出的症状是睡眠时间超长。夜间睡眠质量很好,如果白天睡觉,则绝非数分钟即解困,需要长长睡上几小时。有位患者是年轻姑娘,每天除了上班、吃饭以外,业余时间都花在睡觉上。

  Kleine-Levin综合征是冬眠样的连续睡眠,暴饮暴食,语言行为怪异,粗鲁。检查都很正常。这是另一种严重的睡病,发作时患者持续数日至数周卧床不起,抱头大睡,除了吃饭排便几乎不下床。80%以上患者发病于20岁以前,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2倍。发作期间各项医学检查都没有明显异常。根据西方统计资料显示,Kleine-Levin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2人/百万人口,属于罕见病。由于检查结果没有特异性发现,患者常被怀疑是“癔症”。

  中老年人日间过度嗜睡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对睡眠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学龄前儿童每天需睡10-12小时,学龄期儿童约需8-10小时,青少年7-8小时,18岁以后直至50岁以前,睡眠时间稳定在6-8小时。50岁以后睡眠需求进一步降低,个体差异愈加明显,部分老人每天所需睡眠不足6小时,日间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但也有这样一批患者,虽然夜间睡眠时间充足,白天仍然睡眼迷离,容易在安静单调的环境下睡着。虽然中老年罹患发作性睡病的情况屡有发生,但这个年龄段更常见的病因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 

  除了日间困倦以外,这组病人还有以下特点:1)体貌特征上:患者常体型壮实或者肥胖,脖子粗短;2)有长期的打鼾病史,家人会发现鼾声有停顿;3)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睡眠连续性差;4)清晨起床时口苦咽干,头晕疲惫,睡眠不能解除身体的疲劳;5)日间工作状态欠佳,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开会听讲容易睡着,忙起来又觉得精力不足容易发火;6)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者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增高。 

  少睡几十分钟危害也大

  研究显示,慢性睡眠不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累积,比如临床中就遇到这样的病例,一个在假期需要每天睡8小时的孩子,开学以后每天只能睡7个半小时。1-2个月以后,这个孩子在上课时频繁睡着,老师让他站起来听课,结果还是睡着,跌倒在同学身上。在了解患儿详细作息情况后,我们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治疗方案:周末补觉,平时保证接近8小时的睡眠时间。一段时间后这个孩子的嗜睡症状完全消失。 

  睡眠不足者除主观上感到疲惫困倦外,客观上存在反应速度减慢,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表现下降;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高;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冒等等。 

  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保证自己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才能健康的融入现代社会。 

  本报记者 金恒 施捷(本文系根据洪震教授在新民健康大讲堂主题演讲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专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5版:新民健康大讲堂/专版
   第B06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春困”时节话困倦和睡眠
丹麦国际医界权威空降申城会诊
新民晚报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B02“春困”时节话困倦和睡眠 2014-03-31 2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