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必闻“添”色变 遵纪守法就好
陈杰
■ 冰淇淋包装上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很多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天气渐渐热了,又到了吃冷饮的黄金季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手拿雪糕、棒冰的路人。然而,说件你可能没注意的事:仔细端详一下包装纸上的配料表。你可能吓一跳,配料中密密麻麻地写着许多你看不懂的化学名称。这些东西的名称叫“食品添加剂”,在一根冷饮里,往往少的有六七种,多则超过20种。食品添加剂是否是“洪水猛兽”,你肯定要问,这样的冷饮能吃吗?

  在“春令热线”的读者来电中,不少是咨询食品添加剂的。

  到超市,随手买了一只某品牌的香草口味火炬冰淇淋。翻过包装,看配料表。有乳化剂322、471和476,增稠剂466、415和410,膨松剂500ii,食用香精等。而旁边的一根巧乐兹“经典巧脆棒”雪糕,包装纸配料表上内容还要多:乳化剂、食用香精、增稠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膨松剂、着色剂。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解释添加剂的作用,以冷饮为例最合适。冷饮是什么?是一种按照特殊工艺要求制作的甜点。这种说法挺贴切。而且,和许多食品不同,冷饮是由多种食品原料混合而成的。如果你爱吃冷饮,会发现一般的冷饮里总少不了几样东西:水、油、奶制品和糖。

  可是,众所周知,水和油是不相容的。单纯把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没办法做出雪糕、做出冰淇淋来。这个时候,乳化剂和增稠剂、稳定剂就派上用场了。又比如香精的使用,是因为奶制品在冷冻条件下会散发出难闻的腥味,香精有助于掩盖这种腥味。看来,为了好看、好闻、好吃,食品添加剂才应运而生。重点在于严格遵守国家的标准。

  在技术上确有必要,而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这是监管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所以,苏丹红不是添加剂,“瘦肉精”不是添加剂,三聚氰胺不是添加剂。当然“证明安全可靠”是个会变化的概念,添加剂毕竟是化学物质,理论上讲用得越少越好。

  日前,随食药监工作人员在浦江镇检查,每家正规餐馆都必备一样东西,叫做“添加剂日用量记录簿”,店里用来发馒头的泡打粉、小苏打,每天用了多少,谁负责拿的,都要一字不差、一笔不漏。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食品工业。对这样东西,不必闻“添”色变,只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就行。  本报记者 陈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专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5版:新民健康大讲堂/专版
   第B06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自制火锅底料“添加”须公示
食物真的“相克”吗?
不必闻“添”色变 遵纪守法就好
回音壁
新民晚报特别报道A05不必闻“添”色变 遵纪守法就好 2014-03-31 2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