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管体形长得长或短、胖或瘦,全是由细胞组成的;一个国家,无论面积大小,总是由基层社区构成的。因此,基层社区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
2014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在听了基层社区的居委干部发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区就实了。我们国家的真正稳定,靠我们基层的同志。”
总书记的讲话,一针见血。我居住在普陀区长寿路街道,十多年来,每年都参加街道居民代表大会,对社区居委干部的工作比较了解,尤其对总书记“我们国家的真正稳定,靠我们基层的同志”的讲述,更是体会深刻。
目前活跃在社区的居委干部,是1996年“上海市城区工作会议”以后,市委根据当时很多国有企业转型、调整的要求,从中选拔了一些干部,经过有关考试,充实到街道社区担任居委干部。这些同志本身素质比较好,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群众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组织和动手的实践能力比较强,加上生活在各自的社区,接地气、明情况。近20年来,他们“走百家门、明百家情、暖百家心”,忍辱负重,为“我们国家的真正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寿路街道还涌现了“全国优秀社区干部”史黎明以及其他一大群这样的干部。
现在的问题是,他们的年龄也大了,不少人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了,谁来接他们的班呢?
以我们长寿路街道为例,从2007年开始,陆续从大学生中招聘居委干部,前后7批共120余人,但是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一半。有些大学生在居委干部的带教下,长达5年之久,工作开始“像样”了,最终还是辞“官”而去。目前留下的60余人当中,真正稳定的仅7人,另有50余人说不定何时就会走人。
究其原因,工作压力大、名声不好听、收入待遇差、晋升无潜力,是主要原因。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部门要落实的各方面工作,最后都由社区干部来执行。据说这些鸡毛蒜皮、零里零碎的具体事项有150余项,把居委干部压得透不过气来;更不要说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当然要谈之色变。
其次,“居委干部”总被人家跟婆婆妈妈联系起来,年纪轻轻的大学生,实在难以接受,加上工资偏低,他们谈恋爱、找对象,相当困难。
最后,这些大学生没有晋升通道,做得再好,也是一辈子居委干部。
培养一个居委干部,花了三五年时间,刚刚带上道,而仅仅为了一个编制,他走了,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岗位,又要重新起步,这是多大的浪费!
长寿街道的大学生居委干部的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假如把居委干部改称“社区管理工作者”,并把它纳入民政部门,作为事业编制管辖,大学生经过3年的实践后,由社区居民、带教老师考评,结合本人为社区做出成绩考核,就可以转正为事业编制;同时,他的工资、待遇完全按照对应的事业编制享受,就可以稳定住那些已经当上社区干部的大学生,同时吸引后来的大学生踊跃应聘“社区管理工作者”的岗位。
社区基层政权稳固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稳定了,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有可能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应该是指导大学生社区工作的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