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去澳大利亚,要我找一下在悉尼的章博兄邮箱,不经意中发现,我与伊妹儿已结缘15个年头了。当年@etang.com是我最先用过的邮箱,2006年易堂“歇搁”后,我又用了@yahoo.com,可惜好端端的雅虎又“不玩了”,只能“捆绑”@aliyun.com,使用不久,发现常要验证码才能开启邮箱,又常常遭遇“被垃圾邮件”而频频退回,结果又选了@126.com。当然,如今“阿里云”与“网易”两妹儿交替着,让我十分倾心。
记得当初结缘伊妹儿时,在同龄人中,甚至那些计算机专业的使用者也少,或者频率没我高,这当然不是我有多聪明,只是一旦恋上了伊妹儿,发觉它十分勤快与诚恳,不仅快速便捷,缩短了时空距离,还节省了你的支出成本,成了生活中离不开的伴。
当年结缘伊妹儿是女儿牵的线,主要是方便我发稿。上世纪80年代初短暂的报社职业经历,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不久他们纷纷走上领导岗位,执掌起一个版面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单位的大权。也许想丰富版面内容,增大信息量的缘故,外地的一些报刊邀我成为他们编外的“记者”,抑或那时,也只有写稿不算要被查处的“第二职业”,于是有着写作激情且在体制内的人得以“名利双收”。那时,南方一些报刊新闻信息源的竞争还是蛮激烈的,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深圳,对有中国经济发展晴雨表之称的上海十分关注,想获取第一手信息,在第一时间刊出之念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有了伊妹儿,改变了从书写、四通、电脑稿传真的方式,当地的报刊也能在第一时间刊发出上海的信息,在当时是十分吃香的。于是,我几乎每年是报社要表彰的“编外记者”,有家报纸在一次评选活动中,甚至授予我“15年改革开放同路人”的称号。伊妹儿让我每每享受到参加笔会的待遇。
日月穿梭中保持恒定的思索能力,用经历经验“凝聚”晚辈,几个忘年交与我长久的联络,伊妹儿功不可没。可以从未谋面,却可神交长久。新世纪初,我出版的一本专著中留下了伊妹儿地址,以后陆续在伊妹儿上结识了一些读者并变成朋友,特别是一位初中生希望我能成为她作文的辅导老师,我欣然允诺,于是对她的每一篇作文仔细研读,从不教训从不命令,在伊妹儿上与她讨论分析,最后让她感悟,学会取舍,从中我也呼吸到年轻人身上洋溢的青春气息。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记叙的要素到议论的要点,从形象描述到逻辑结构的打造,特别是我们对“八股文”的探讨,让她了解写作的基本方法,也让我温故知新。当她成为本市一流高校的学生后,我们的这段忘年交之“师生情”还在伊妹儿上延续。
如今,信息技术让微信成为人际交流的最新载体,我也借助微信,乘上了时代的高速“动车”。但一些文友们与我,仍然热衷于在伊妹儿上的交流。奉贤洪林兄以为浮躁成了常态后,微信表达的往往也太率性,伊妹儿能让思考留有余地,也不会在他人驾车、睡觉等不便时打扰人,是理想的交流载体之一。于是无论是贺年卡或节日的祝愿,他仍然钟情于伊妹儿。
伊妹儿聪慧经济,可以让你静心地进行文字的排列组合,让你的文字照片快速变成文章、书稿或PPT讲稿,让你的作品与人共享,又怎么不让人一辈子倾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