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今晚报》原副总编辑陈礼章是我叔伯堂弟,前年他突然驾鹤西去的噩耗,让我痛心疾首,老泪婆娑。
说来也巧,我俩身上有不少惊人相似之处:我们都出生于1934年宁波市同一幢楼内,生日均为“初八”,只不过我是五月,他为六月。我仅长他一个月,礼章即谦逊地称我为“阿哥”。此外,我俩都从事新闻事业。
在我启封的记忆库里,浮现出印象深刻的一幕幕:全国解放初期,二伯父带礼章来我家小住一段时期,礼章在犄角旮旯的小屋内经常“啃”前贤、先哲和大师们的巨著到深夜,每每见到箴言、佳句,必摘抄在本上,并背诵熟记。1954年,他随二伯父赴终身安身立命的天津,在一家热水瓶厂当学徒工,整天同冲暖壶、倒垃圾和搞卫生打交道。但他并不气馁,在工作之余,常把厂内的新鲜事向《天津工人报》投稿并频频见诸报端。于是,隔三差五,我可收到他寄来的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让我分享他文章发表后的愉悦。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礼章这匹新闻领域的千里马很快被《天津青年报》的伯乐们识中,把他从工厂调入报社,后数报又多次合并,最终落脚于《今晚报》。以此为契机,礼章的新闻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礼章的嘴上不时挂着一句口头禅:“编辑要成为版面的设计师,报道的导演”。1984年创办《今晚报》时,他主张,该报要设“四梁八柱”。“四梁”即在抓好大事报道的前提下,突出四大特色报道:社会新闻、文化、体育和副刊。“八柱”是:每块版至少要有两个特色专栏。他的建议被社领导采纳,其风格沿用至今。
礼章对编辑工作十分敬业,他创建了“做24小时编辑”的理念。即编辑工作要24小时投入,不论在班上,还是在家里。遇到情况就要从编辑的职能上来思考问题,随时随地琢磨,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方案。当然,24小时,与其说是指时间,不如说是指精神。1990年,今晚报组织曹丽君同美国飞来天津已经失散40多年的离散女儿相会的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为此,礼章先在家中苦苦思索报道方案。母女相会是7月4日下午5时35分。这天夜里,礼章躺在床上就过开了电影,回想寻母的曲折过程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母女都感到是一场梦,不敢相信,但终究成了现实;另一个是,读者都认为这是一个传奇故事。礼章越想越兴奋,半宿未能入眠。到了清晨,终于想起了这么一个标题。引题是:四十有三,骨肉两分散/人生路坎坷家庭历辛酸。主题是:似梦非梦终惊梦母女团聚/谈奇不奇成传奇悲欢离合。副题是曹丽君与特卡侨娃津门相会泪洒故地。此报道博得各界好评。
礼章德艺双馨,不仅事业上颇有建树,人品也掷地有声。他宅心仁厚,孝敬长辈,乐于助人,在亲友间有口皆碑,他对越剧这朵奇葩,尤为酷爱。家中不但珍藏大量各流派的唱片资料,还特爱放声高唱。一次,他回父母家。席间,主动提出要献上《红楼梦》中宝玉的唱段。于是,婉转悠扬的曲调,被他以明亮、宽厚的嗓音在房内上空传播,尤其把宝玉如泣如诉之状演绎到极致,博得热烈掌声。
十日谈
清明的怀念
“寓评于赏,寓赏于介”,这是前辈传给我们写文艺特稿的口诀,明请读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