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5日-21日是第二十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如何尽早发现病因及时干预,怎样让更多人正确了解癌症知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癌症,成为市民最关心的热点话题。
昨天,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预防与控制中心授牌上海市东医院为该组织合作基地。市东医院肿瘤多学科专家联合门诊,通过“危险因素有人讲,高危人群有人查,肿瘤患者有人管”的新型模式,达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及癌症预防在先的目标。院长陈允硕教授表示,肿瘤多学科专家联合门诊是实现一级预防、多学科诊治和康复管理三者结合的城区肿瘤防治新模式,也是提高肿瘤早发现率、延长生存期、降低发病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预防在先才能控制癌症
陈允硕坦言,“预防是癌症控制根本出路”的道理是被“倒逼”出来的。目前所用的任何治疗癌症的方法几乎都无法完全控制癌症。可是,从源头上预防癌症发生,并不是简单的“防癌普查”、“单癌控制”。癌症潜伏期有10年-20年,如何才能尽早发现病因并及时干预?如何让更多人正确了解癌症知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癌症?经过多年的探索,陈允硕表示,在肿瘤预防上,市东医院借助计算机系统分析统计,将社区人群分为自然人群、高危人群、监护人群与现患人群,再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方案。
据介绍,自然人群是指健康人群,主要通过健康宣教,传播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体质,预防癌症发生。高危人群则是指存在癌变条件的人,需根据居民健康档案初步筛选,再建立专门档案,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东医院都建立起随访门诊,由专家提供健康处方,提出消除风险措施,及时升级或降级。监护人群则是指已经存在癌前病变的,实行专人专管,消除癌前病变,提高早诊率、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发病率。而现患人群是指已经确诊的患者,由专职人员专案随访,进行医学指导,定期复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陈允硕介绍,新模式自2010年开始在殷行、延吉、五角场三个街道、30万人群中实施,防治模式内的一级预防工作已经使居民肿瘤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从25%提高至80%,35%的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已发现高危因素人次5614,其中高危因素Ⅲ级4920人,对他们重点筛查正在实施,并已早发现54例肿瘤患者,其中早期肿瘤14例,取得的成果十分可观。
害怕生癌最易耽误就诊
陈允硕表示,有的肿瘤患者认为患了癌无异于判了死刑,有的则会萌生“这病为什么偏偏让我得?”的想法。“这些负面的情绪都会耽误患者就诊,只有找到最好的治疗方式,才能打消他们心中的顾虑。”
据了解,癌症患者在市东医院诊治时,会得到情绪上的安抚,在肿瘤多学科诊治门诊,接受来自外科、内科、放射治疗科、介入科、病理科、影像科等专家的联合会诊,制订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陈允硕表示,癌症是一个活动性、进行性、慢性疾病,需要的是“通盘和长期的治疗策略”,绝非任何单一科室可以承担的。“过去,患者一边化疗,一边血小板或白细胞数量直线下降。如果又利用升白细胞制剂来增加白细胞数量,再接着放化疗。最终患者的指标仍无法恢复到正常数值,患者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在无边无尽的痛苦中死去。”
陈允硕表示:“我们希望让患者放弃原来‘歼灭战’战术,和癌症打一场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为主的‘拉锯’战,使癌症变成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病,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数据显示,这三年来,通过多学科联合治疗癌症模式,患者平均就诊-确诊时间下降57%;确诊-治疗时间下降61%;治疗费用下降12.2%;综合治疗规范率上升15%;生存期上升10.5%。
心理障碍增加复发几率
陈允硕指出,许多肿瘤患者以为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事实上,后期的后续治疗更为重要。他认为,一名负责任的医生,不能仅满足于手术做得漂亮,还要做好患者术前的宣教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
以乳腺癌为例,医学文献显示,接近九成的乳腺癌患者存在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包括自信心下降、对事物的兴趣丧失等。64%的患者会顾虑自己形体改变招致别人的异常目光;63%的患者社交次数和满意度下降……心理不健康影响到患者的情绪,从而造成失眠、食欲不振、内分泌失调等,甚至增加癌细胞转移的可能。
“很多接受了根治手术的患者,术后会出现手抬不高、手臂红肿、疼痛等现象,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据悉,市东医院已在乳癌患者康复训练中自创了一套训练操,帮助患者在术后恢复乳腺上肢功能。同时在心理上进行辅导,避免心理对病情造成负面影响。
陈允硕鼓励乳腺癌患者最好能在手术半年后重返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重新投入原有的家庭角色。“这样可以让患者尽量忘记自己是‘病人’,有利于康复。”而市东医院成立的康复社团不仅能够让患者相互交流、分享经验,也让患者的生活更有意义。据了解,市东医院和杨浦区肿瘤康复协会每月举办宣教、讲座和康复指导,让患者定期复查及娱乐活动等,并组织肿瘤患者义工服务队,提供肿瘤患者自我管理、体现价值的平台,使患者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在提高生存期的同时,改善了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