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极易吸湿受潮而产生质变,它对水分、异味的吸附很强,而香气又极易挥发。当茶叶存放不妥时,在水分、温湿度、光、氧等因素的作用下,会引起不良的生化反应和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导致茶叶质量的变化。故存放茶叶时,用什么盛器,用什么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由此,各种各样的茶叶罐就应运而生。从质地上区分,茶叶罐一般有锡制、铁制、陶瓷、玻璃、纸制等,其中以选用有双层盖的铁制茶罐和长颈锡瓶为佳,用陶瓷器贮存茶叶,则以口小腹大者为宜。
古代徽州人有着用锡罐贮藏茶叶的传统,清代茶业兴盛时,屯溪有许多家制造锡罐,每年可制锡罐25万只以上。清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闽人以粗瓷胆瓶贮茶,近鼓山支提新名出,一时学新安(徽州),制为方圆锡具,遂觉神采奕奕。”由此可见,过去福建大量生产锡茶罐是仿照徽州之风的。1745年9月,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船触礁沉没,船上370吨乾隆时的茶叶浸没海底,沉船在1984年打捞出海后,尚有1000余公斤茶叶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其中一部分还能饮用。如今,在古玩市场上,锡制茶叶罐也很受追捧。
这件秦权式茶叶小罐(如图),造型古拙可爱,把手可玩,其形制为清代康熙、雍正流行式样。罐有盖,顶铭“松萝”与“沈”字印章款。罐身一面篆书刻:“野烟迷古寺,初月上琴台。沈竹庄。”尾落“存周”阴文方章款。一面行书刻“凉哉草木腓,白露沾人衣。犹醉空山里,时闻笙鹤归。竹庄。”尾落“沈”字圆形印章款。底落“存周”二字印章款。全罐诗文高雅,暗含禅意,雕刻文字如行云流水,灵动畅快,为沈存周所制锡茶具之佳作,极为少见。
关于锡,有一种说法,即称锡为“绿色金属”。这是针对纯锡于人体无害的特性而言的。锡,被认为是排列在白金、黄金及银之后的第四种稀有金属。锡制品耐酸、耐碱、无毒、无味,不上锈。“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在中国古代,一些水质不好的地方,会在井底放上锡板以净化水质。在皇宫中,御酒通常用锡器盛放。锡制茶叶罐不仅可以防潮,还可以保持茶叶的芳香,而锡茶壶泡出的茶很清香。这无疑使其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名家所制作的锡制茶叶罐或茶壶,更是屡有珍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