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去上海第五十四中学调研德育课题,杜育敏校长直截了当地询问:面对“正在啤酒加炸鸡”的85后青年教师,怎么去和其谈论“抽象的核心价值观”啊?如果他们掌握不了,又如何去传承给学生们即年龄更小的未成年人呢?校长的询问,涉及到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问题。
其实,从理论研究者的角度,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直接而具体地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内涵。而且,每一个城市、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单位,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心灵的归属,因此,笔者觉得“核心价值观并非抽象”。如关于85后青年教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即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就完全适用这一群体。至于这个青年群体的时尚特征,则没有必要去过度解读。换言之,学校相对成熟化的职业岗位,使得青年教师(马上还会出现90后从业者)群体客观上要对学生(未成年人)“友善”;要求学生做到的“诚实、守纪”等标准,教师自身也要做到,这就是“诚信”;认真备课、虚心求教、教学相长等行为,显然就是“敬业”。至于“爱国”,学校当然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主场。这不仅体现在每天仰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国家主要纪念日的活动仪式等;同时,我们也都明白课外“小手拉大手”的积极意义。
其次,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道德标杆,也是全社会健康发展的度量衡。就我国城乡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来自星星的你》以及十年前就在沿海省份红火过的《冬季恋歌》等韩流作品而言,之所以能够打动异国观众,也是因为其用艺术手段和故事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健康、正确,既符合传统文化、又具有时弊批判性。细细体会就可以发现,不管导演如何更新换代、无论剧情怎样折腾痴男怨女,对情感的忠贞、对长辈的尊敬、对职业的敬畏,是韩剧几乎不变的口径。在韩剧里,观众们基本看不到“小三”会很有地位、“反叛父母”者会赢得美满结局、“一夜情”会被演绎为“24小时的爱情”、投机取巧者会受人尊敬……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韩国人特别强调家庭伦理;中国社会也一样重视家庭在道德领域的催化作用,这可谓是东方社会的文化共性。只是中国文化更强调“家国情怀”中的国家元素。如在新中国建国之初,社会舆论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但那一代出生者即50后,名字叫“抗美”、“援朝”、“卫国”的就特别多,但叫“保家”的笔者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道德自觉!而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各族人民总能体现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豪情。
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形式也在不断丰满。如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学习雷锋的活动已经长效化为各地的志愿者行动,后者又进一步演化出各类专业特色;又如很多地区推崇和培育富有地域特点的好人文化,新发现的一个个基层先进典型就生活和工作在群众中间,让群众备感可亲、可爱与可学;而上海,也正在进一步完善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与典型事迹的发现机制。所有这些可喜现象,都意味着国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正在走向自发与自觉。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