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幼童香港小便事件”引发的矛盾还在升级。4月27日,约30名港人带“粪便”道具进入尖沙咀海港城,高喊口号不满内地游客来港购物,并在商场内蹲下,在地上放置大便道具,8次模仿幼童便溺。这不仅引起商场里的内地游客不满,还引起了香港市民的不满,双方互骂。闹剧历时一小时,被警方以非法集会截停。
其实,香港警方对“小便门”事件已调查得非常清楚:15日,一对内地夫妻带2岁的儿子在香港旺角旅游,因卫生间排长队,夫妻就让孩子在街头方便,并用尿布接尿液。但引起一香港路人不满且拍摄“方便”过程,小孩父亲发现后前去制止,进而引发冲突。
这样一件小事,为何在香港持续发酵升级,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香港民众与内地游客之间的摩擦由来已久,“双非孕妇”、“抢购奶粉”等问题不断显现。港人每天面对不间断的游客进港,公共资源“被分享”,在生活上造成许多不便,对“内地因素”因此产生“过敏”。但是,站在内地游客的角度,到香港旅游住酒店、吃饭、购物都是给香港经济做出贡献的,为何还要被歧视?
其次,香港、内地在地域习俗、文化习惯、文明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在内地,行人都靠右走;但在香港,靠右走却是逆行。再比如,香港地铁是明令禁食的,而内地一些城市的地铁却没有类似强制性规定。关于这次“便溺”事件,在内地,卫生间排长队,小孩又自控能力差,小孩母亲用纸尿片接尿液的行为值得宽容;但在香港,却容易触怒当地人的情绪。两地是有差异,但多一些理解、包容、互敬、互让,是可以弥补和缩小差异的。
前面所说的两个原因容易导致摩擦,但不会推动事件持续升级。第三个原因才最关键——“小便门”背后有人在借题发挥、煽风点火。随着香港2017年普选逐渐临近,香港有些人和势力开始“小动作”频频,西方反华势力也借机插手香港事务,欲搞乱香港。近些年,一系列“逢中必反”、“逢内地必反”之类的“小把戏”愈演愈烈,包括此次“小便门”持续升级的背后,隐约可见有一只“幕后黑手”,正在把事件推向聚讼难休的境地:族群攻击、人格辱骂、文化鄙视,甚至非法集会。这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正是香港民众对“内地因素”的过敏,以及内地游客“被歧视”的躁动情绪。
“小便门”事件该熄火了,香港与内地本是和睦的一家人。再过两个月,香港就回归祖国17年了,这些共同走过的历程,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就是香港与内地的兄弟情深,血浓于水。千万别让“小便门”冲散了两地民众的情感。(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常委、港澳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