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记者反腐的掌声与疑惑
何小手
  何小手

  由于强大的技术背景和广泛的民众基础,网络反腐向来被看好。互联网让无数人成为反腐事业的参与者,在很多案例中,都能看到普通网民的反腐接力。这种全民皆兵的反腐模式为何屡试不爽,原因错综复杂。不过,从近来的一些案例看,网络反腐要想更精准、更有力,离不开一些特殊力量的支持,比如媒体记者。

  从刘铁男到宋林,一些大人物的先后落马,都与记者的作为有直接关联。一般而言,反腐对象级别越高,举报者的风险系数也越高,这也导致直接参与反腐的记者数量极为有限,他们的每一次亮相都让人惊艳,颇有英雄主义色彩,往往能获得掌声。

  记者在网络反腐中的作用得到凸显,甚至给人以反腐主力的印象。随着这种模式趋于普遍,舆论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人们热衷于分析它成功的原因及其正当性,民间大致会认同记者的勇气与正义感,“一个有思想,敢于揭露的记者,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好记者!”这样的评价多着眼于反腐结果,但对于突出专业主义品位、越来越追求程序正义的中国媒体界而言,显然不会满足于一时的反腐“业绩”。一些同行对记者反腐行为提出质疑,他们的声音在舆论海洋中显得有些另类,却似乎道出了某些无奈的事实,那些正义战士也因此从云霄回到了地面。

  背后涉及诸多问题,比如新闻伦理,是出于个人恩怨还是公共利益?比如身份问题,是职业行为还是普通的公民监督?可以说,记者反腐从一开始就不那么纯粹。批评者耿耿于怀,担心正义幻象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他们也灵敏地捕捉到,这种反腐模式在一些细节中与当前的法治价值追求背道而驰,“不能说举着反腐正义旗帜,就可以随意侵犯个人隐私。”不过,在此起彼伏的反腐浪潮中,这种批评始终无法成为核心议题,更多的批评集中在成功的要素分析,讨论记者的职业便利和机构背景对其反腐的帮助。很多同行都会承认,记者反腐之所以难以取代,与当前媒体的角色扮演密切相关,记者接近现场,且有着特殊的使命感,媒体的报道以及同行的经验分享都提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记者反腐之所以趋于普遍化,往往源自媒体的失语,有报道提到,传统记者多是报道无望才走上举报之路。

  他们以自媒体形象介入反腐,与其说是技术背景下媒体形态的转变,不如说它是一种无奈的策略选择。一位同行质问:记者举报官员就不是专业主义了?或许,此前讨论的新闻伦理和多重身份问题,无非只是表明,人们还不能接受一个记者做着以往一个媒体才能做的事。当记者以举报者身份走向前台,民众难掩喜悦与失落,这种复杂的情绪是不是印证了这种可能:我们的社会对媒体的依赖并未减弱,相反甚至有所提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长三角
   第A18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19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0版:东方大律师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健康园
   第B02版:养生/健康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康健园/康复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专版
   第B08版:广告
“小便门”持续升级令人生疑
钱怎么用
不只是地名
汽车展览也是文明展示
逃不掉
记者反腐的掌声与疑惑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记者反腐的掌声与疑惑 2014-05-05 2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