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不只是地名
郁晶陶
  郁晶陶

  语言之间的粗暴转换有时会带来独特的“笑果”,比如把中文地名直译、而非音译为英文。

  一家网站就干了这样的事。他们发布了一张北京地铁站地图,将站名直接从中文翻译为英文,于是“俸伯”成了“Salary Uncle”(薪俸伯伯),“积水潭”成了“Puddle of Accumulated Water”(积水坑),“南礼士路”则是“Southern Gentlemen Road”(南方绅士路)。对于真正需要英文地图的人来说,这样的译本恐怕没什么实用性,但确实十分可乐,而在翻译和理解的过程中,免不了会让人想了解这些地名到底是什么意思,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比如“俸伯”,据说曾被封建帝王赐给亲王功臣作为俸禄;“积水潭”,此处曾为沼泽和湖泊;“南礼士路”,因为原名“驴市路”太土气,而改为“礼士路”,至于为什么要叫“驴市路”,又需要另一番考证了……

  地名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名词,即便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名字发生了变化,它们也始终默默地见证着身边的宏大变革或细小改变。它们就像一个个线头,轻轻拉扯,就可能从繁杂的城市历史线团中牵出一段段珍贵的记忆。

  比如浦东的沈家弄路,它的西段已更名为商城路。从小就觉得,在上海众多路名中,沈家弄路有些特别,它以某个姓氏为名,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条路得名于途经的沈家弄,而沈家弄则出了近代上海的一位名医沈杏苑。沈家祖传中医,家中自开诊所,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不仅如此,他与沈家弄路的修建也有偌大关系。这条浦东最早的马路之一,就是在1908年由杨斯盛出资,李平书、黄炎培、沈杏苑等组织修建的。当然,一开始它并不叫沈家弄路。一百多年来,它的身边也多了许多更宽阔、更热闹的马路。延伸开去,与它垂直交界的东方路,以前叫文登路,早先还是坟场,所谓前世今生,大概就是如此吧。

  你身边的一个路名、一个地名,有没有深藏的故事?那些故事可能并不遥远,甚至你也是其中的参与者。这些都是宝贵的城市记忆,值得发掘、珍藏、品读,不能被遗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长三角
   第A18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19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0版:东方大律师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健康园
   第B02版:养生/健康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康健园/康复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专版
   第B08版:广告
“小便门”持续升级令人生疑
钱怎么用
不只是地名
汽车展览也是文明展示
逃不掉
记者反腐的掌声与疑惑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不只是地名 2014-05-05 2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