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实践的社会项目带入大学课堂”尝试解决大学教育和行业需求的对接问题。这些看似局限住了学生“创意自由”的实战过程,实际上是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通过职能的自主分配,实际有效地找到各自的 “能力定位”; 通过实践,在认清各自的优劣势之后,能更加主动地、有目的性地通过各种学习路径来发展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走进企业,和企业的高层直接对话,通过参与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活动,让学生对未来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对自己的优劣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更多的是客观去体会行业的残酷与现实,而不是在象牙塔里的纸上谈兵。
把学生分为几组,分别代表几家不同的广告策划公司,然后去企业请客户给到他们真实的案例去参与竞标,整个过程,各组是绝对保密的,导师也只是仅仅参与部分建议,等5-7个工作日后,再去提案,最后由客户选出最后的优胜团队。
这样的课程使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社会中,使习惯于天马行空的学生真实感受到客户的制约!学生们通过项目清楚地看到何为 “社会型的合作方式”,在团队利益远大于个人利益的情况面前,个人的想法与抉择需要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妥协,甚至舍弃。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导师及其他合作方沟通机会。个人的想法需要有足够的说服力才能获得团队伙伴的支持,团队的公关能力与创意能力同等重要,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准、狠”地了解得到客户的心意。
90后学生爆发力强,但耐力不够,总体的抗压能力不足。优势在于他们年轻,有活力,敢想敢做,他们会堵在客户门口等客户下班以期得到更一手的资料;会去奢侈品店、商场、大街对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调研;会通过视频等手段表现方案及实物。所有的这些都是学生时代拼搏精神的可贵之处。
如今的设计类院校学生数量激增,在这样形势之下,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项目合作、在实战课程中提倡“学习的自由性”、培养学生 “独立学习”的能力,也算是创新了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方法吧。 倪海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