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3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社会项目带入大学课堂
倪海郡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又一批新鲜血液进入社会。可是,专业对口的学生无法胜任工作需求导致用人单位叫苦连天。大学教学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或许能稍稍改变这种状况。

  “将实践的社会项目带入大学课堂”尝试解决大学教育和行业需求的对接问题。这些看似局限住了学生“创意自由”的实战过程,实际上是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通过职能的自主分配,实际有效地找到各自的 “能力定位”; 通过实践,在认清各自的优劣势之后,能更加主动地、有目的性地通过各种学习路径来发展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走进企业,和企业的高层直接对话,通过参与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活动,让学生对未来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对自己的优劣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更多的是客观去体会行业的残酷与现实,而不是在象牙塔里的纸上谈兵。

  把学生分为几组,分别代表几家不同的广告策划公司,然后去企业请客户给到他们真实的案例去参与竞标,整个过程,各组是绝对保密的,导师也只是仅仅参与部分建议,等5-7个工作日后,再去提案,最后由客户选出最后的优胜团队。

  这样的课程使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社会中,使习惯于天马行空的学生真实感受到客户的制约!学生们通过项目清楚地看到何为 “社会型的合作方式”,在团队利益远大于个人利益的情况面前,个人的想法与抉择需要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妥协,甚至舍弃。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导师及其他合作方沟通机会。个人的想法需要有足够的说服力才能获得团队伙伴的支持,团队的公关能力与创意能力同等重要,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准、狠”地了解得到客户的心意。

  90后学生爆发力强,但耐力不够,总体的抗压能力不足。优势在于他们年轻,有活力,敢想敢做,他们会堵在客户门口等客户下班以期得到更一手的资料;会去奢侈品店、商场、大街对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调研;会通过视频等手段表现方案及实物。所有的这些都是学生时代拼搏精神的可贵之处。

  如今的设计类院校学生数量激增,在这样形势之下,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项目合作、在实战课程中提倡“学习的自由性”、培养学生 “独立学习”的能力,也算是创新了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方法吧。     倪海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新民图视绘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观点·评论/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动态·广告/文娱圈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样本
   第B04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B06版:展事/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好物
   第B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B10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家装专版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毕业季遇文创小时
将社会项目带入大学课堂
新民晚报聚焦/国家艺术杂志B04将社会项目带入大学课堂 2014-05-31 2 2014年05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