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申城举行的一场玉雕论坛上,英国一家著名博物馆东方艺术部研究员受到了“大师”们的热烈“追捧”。这些以往在媒体上高调的“大师”们,在这位研究员面前却摆出了难得的低调,并表示希望将自己的作品卖给这家博物馆。这位研究员无奈地表示,我们只接受捐赠,不会出钱购买。
提起“大师”,人们首先感到的就是一种敬畏。特别是在科技界、戏剧界、经济学界等,能被敬称为“大师”者少而又少。然而,在目前的工艺美术界,“大师”却遍地开花,有的以“泰斗”自居,靠蛮横扯旗称霸;有的你我划线,互相倾轧,闹得乌烟瘴气。一位艺评人在微博上写道:“假若在一个艺术场合没遇到一位‘大师’,倒还真稀罕了。”
“大师”的泛滥,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工艺美术定价体系混乱所造成的。由于这些作品多是个体之作,因此其定价就显得不那么清楚。而眼下,业界普遍会用制作者的职称,来给其作品定价。很多人在被评选为大师之前,作品大约千元一件,当选后,很快涨价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一件,平均升幅4至5倍,最少也要涨3倍。更多的人在当选“大师”前,作品根本无人问津,当选后则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已故漫画家华君武先生曾经说过:“用了幽默大师(称呼我),就有点不幽默了。大师不是帽子,不是议价,不是奉承,大师是很少的,甚至现在还没有出现。可惜在我们社会上已经不值钱了,随便就可以给别人以大师美称。”
真正的大师应该是在美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他也许在当下充满争议,但他经得住时间检验和淘洗,最终成为在后世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少一些“人造大师”和对“大师”头衔的痴狂,或许有助艺术圈和艺术品市场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