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演员靠唱腔,厨师靠高汤。”若把厨师烹调菜肴比作声色俱全的一台戏,那么高汤可比戏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唱腔,好唱腔使戏变得韵味悠长,好的高汤则使菜肴变得滋味深长。即使调味品泛滥的年代,高明的厨师也决不滥用,而是把功夫用在高汤上,因为调味品调出的美味一如整容的艳丽,而高汤呈现的美味才是本真的标志。用高汤调味,菜品味美隽永而不口干,用调味品调味,吃过这菜后会口干难耐,这是品尝高汤和调味品烹调菜肴后最大的差异。
从前的厨师把熬制高汤看作烹调的一大本事,唯善于熬制高汤和巧妙运用高汤者方为高手。听厨师说过高汤的基本要领系“无鸡不香,无鸭不鲜,无皮不稠,无肚不白”。也就是说“鸡卤鸭汤皮冻肚汁”是高汤的基础,大抵高汤都离不开它们,但还有许多特色的内容呢,比如用骨头、鸡、鸭、蹄髈等熬成的高汤,还可再加火腿、干贝等来吊,或者再用鸡茸、鱼茸、虾茸来吊,一直要吊到汤清。如酒类中的“加饭”和“双套”一样,要“加”呀“套”呀,直到那酒愈加醇香为止。如果此时的高汤仍不清还得再吊,要吊数次直到汤清为止。一个“吊”字是何等形象、何等功夫!也可见熬制高汤的不易。
我所知的苏帮菜肴在制高汤用高汤方面就异常讲究独特精到:原则是什么原料的菜就得加同一种原料为主的高汤——如鸡汤,要用数只老母鸡熬汤或蒸卤后,取其汤而舍其鸡,因为老母鸡汤鲜美而肉质老、口感差,然后投嫩鸡入高汤煮之,两种鸡各有所长取其精华而成一汤也,既吃到了嫩鸡的鸡肉,又喝到了老鸡的鸡汤;再如煲鲫鱼汤,先把鳑鲏鱼吊好浓汤后,把鳑鲏捞出再投鲫鱼下去,煲之使鱼汤更加鲜美无比。且说这鳑鲏鱼是水乡地区的一种小鱼,永远也长不大,有鱼小刺多肉少汤美的特点。可惜现在这种用鸡卤笃鸡汤、鳑鲏汤煲鲫鱼汤的汤菜是难以吃到啦。其他汤菜亦是如此,熬成各种高汤以增鲜、增味,这等汤菜断非滥加调味品所能及也。
这般说来,高汤的成本岂非太高了?“高家庄实在是高哇”!诚然如此,否则何以称之为“高汤”?从前用高汤烹调,菜价是随高汤价走的,菜想要讲究到何等程度,汤即要配制到何等程度,极品的高汤堪比琼浆玉液!所以说“菜肴有价,高汤无价”。
听老一辈厨师说,过去饭店厨师应邀到顾客家去“落镬”(店家和厨师带着原辅材料为客人上门服务办宴席),如果为了省点原料,少用或不用高汤,而是偷偷地在菜肴里放点味精,一旦给主人发现,“落镬”的钱款就要大打折扣甚至拒绝结算。因而厨师们都慎之又慎,不敢使小聪明“调枪花”啦。
文 / 吴翼民